法门寺蹙金绣服饰——唐代丝绸工艺之精华
法门寺蹙金绣服饰——唐代丝绸工艺之精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已懂得栽桑养蚕。商周时代就有关于蚕、桑、丝、帛的文字记载。到汉代,丝绸的生产和利用已空前广泛,并传到欧洲,成为连接东西文化及经济贸易交流的主要媒介。而法门寺正是这条充满神奇色彩的丝绸西去、佛典东来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当驼铃声声,满载物品的商旅来回于西北丝路,当云帆高挂,盛装宝货的船只往返于东南海域,大唐先进文明的种子由是播出,外域先进文明的种子由是采回。因为开放,碧眼红发向中土,万国车马趋长安......
唐朝,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宽容的气度、丰富的文化内涵,把丝绸制作工艺推到了历史的巅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丝绸珍品。丝绸成为当时中国文明的象征,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中国唐代丝绸考古在甘肃敦煌藏金洞、新疆吐鲁番阿斯那塔 基、青海都兰热水墓和陕西法门寺均有重大发现,而以法门寺地宫出土丝绸数量最大,品种多,工艺精湛,记载明确且涉及大唐各个时期,堪称“唐代丝绸宝库”。
法门寺地宫考古发现的唐代丝织物品礼仪规格之高,品种繁多堪称举世罕见。打开法门寺地宫,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四枚舍利与两千余件稀世罕见的金银器、秘色瓷、琉璃器等皇室秘宝以最高仪轨安置其中,皇室贵族竞相择其上乘者制为法衣或帝后服饰供奉于地宫。令人惊喜的是在四枚舍利周围摆放着一堆堆、一箱箱、层层叠叠,散发着奇妙的光泽和诱人气息的丝绸珍品。
据地宫《物帐碑》记载:武则天、唐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等皇室贵胄供奉的各类丝(金)织物七百余件。大部分为服饰、鞋帽等生活用品,其中有名称记载的有:袈裟、绣裙、披袄子、百索线结、案裙、绣帕、袜子、紫靸鞋、绣幞 、花罗衫、花罗袍、长袖、常夹暖子、接袎、可幅绫披袍、纹彀披衫、浴袍、影皂、臂钩、勒腕、帛子、方帛子、食帛、长彀袜、蹙金鞋、被褡、锦席褥、床皂、枕、花罗夹幞头、绘罗单幞头、夹帽子、析皂毛巾、手巾、揩齿布、靴、下盖等四十多种品类。几乎囊括了唐代全部丝织物品种,这些丝织物的数量之巨大,服饰名称众多繁杂,为考古发掘所少有,是一座标准的荟萃了唐代几乎所有丝织品的“博物馆”。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丝织品制作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令人惊叹。与金银器相比,法门寺地宫丝织品所代表的唐代染织工艺更加全面,更加完整。丝织品中的加金织物,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唐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批丝织品还出现了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等以前鲜见的工艺品类,尤以菱纹织金锦工艺反映了唐代工艺最高水平。这批织金锦是目前考古首次发现的最重要的唐代织金锦实物。另外,刺绣品也是此次出土丝绸的大宗,其工艺精巧纤细,风格华丽凝重。针法更是千变万化,有戗针、齐针、羼针、接针、顺针、钉针、圈金、铺绒、加刻麟等针式,并多维彩绣,可辨出的颜色有淡绿、草绿、墨绿、深赭、赭黄、深绿、深褐、浅赫、金黄、褪红等颜色。所绣内容有人物、花卉、鸟兽、昆虫等。
最为神奇的是出土的五件蹙金绣。关于“蹙金绣”,古史书中曾有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也有“蹙金绣”、“盘金线”等词句,但从未见过实物,以为那只是诗人浪漫的想象和夸张而已,他们所描述的丝织物也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批蹙金绣的出土令人们大开眼界。使人联想到杜甫、王建“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看着中元斋日到,自盘金丝绣真容。”的诗句。直到今天,法门寺蹙金绣的出土,才使我们一睹它的芳容和它那震撼人心的美,看到这一件件蹙金绣,我们再品味唐代诗人的名句,唐代那些美人佳丽,窈窕淑女,穿绫披纱的风韵神彩,仿佛又重现于眼前。
蹙金绣是一种刺绣的针法,一般指钉金绣或盘金绣,是用绣线将较粗的双线拼成花纹图案固定在绣底上,以显示“高花”的技法。这种绣品在当时唐代也极少见,主要是金线加工制作工艺复杂、量少、价高,一般绣 品不能使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是一套微形服饰,属于供奉品,实物只有手掌大。他们的面料均为名贵的绛红罗,里为柔软的绢,表面则是用捻金丝绣制而成的大朵纹饰。虽然在地宫中经历了千年时光,却保存的完好如新,不愧为丝绸史上的一大奇迹。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织品纹样、图案丰富多彩,写实与几何变形图案相映成趣,华美壮丽与纤绣精细并存。其中蹙金绣织物工艺精美,主要花纹有流云纹、折枝花、团花等,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其余残件写实为多,主要有莲花、折枝花、如意纹、流云纹等。其纹样组成主要有散点式,即多用团花或点花、折枝花作菱形或方形的交替规则排列,如织锦棺衬。蹙金绣织物图案各具特色、典型唐代仕女上装模型半臂以折枝花作菱形散点排列,花朵的排列意向与花的枝干的排列意向呈交叉流动的感觉,活泼大方之中有一定秩序,是花纹图案组织的佳作。蹙金绣的边缘部多以流云纹组成二方连续纹样排列,有典型的装饰效果。
绛红罗地蹙金绣袈裟,衣面为紫红小花罗地,衣里为紫红色细绢,双层,为长方形。长11.8厘米,宽8.4厘米。通体以捻金线绣饰,四周设缘,条界与栏界均为捻金线钉绣流云纹,中部界成水田格,格中绣莲花,四角还衬饰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金色字符,整个图案色泽鲜艳,华丽无比。一朵朵栩栩如生的金色小莲花显得那样超凡脱俗,使人油然而生“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妙句。
蹙金绣襕,襕是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饰,形如今之围裙,为长方形,长10.2厘米,宽 6.5厘米。三边设缘,用捻金线满绣流云纹,三边有缘,并用金线界出裙褶,中心绣有四层云绕山峰的图案。布局紧凑和谐,色彩鲜艳柔和、呈现出一派佛界仙境。
蹙金绣案裙,大红罗地,红绢衬里。腰襟宽16.5厘米,下宽11.5厘米,衣长7.2厘米,双层。表层在大红罗地上盘绣山岳、流云纹,三边设缘,梯形裙面之上端连有一字形腰带,其上捻金线满绣对称斜列式流云纹。
蹙金绣拜垫,紫红罗绢,红绢衬里,为长方形。长7.5厘米,宽7.1厘米,正面中心为四重宝相大团花,四边设缘,中部以捻金线满填钉绣莲花,再蹙缀与大红罗地之上,花蕊有珠饰,外绕方形栏界,四角有卍字,四个角隅有相背式流云纹两朵,每边缘绣流云纹三朵,绣制工艺采用蹙金、接针、钉针等技法完成,是装饰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例。
最有特点的是蹙金绣半臂,半臂是唐代女装中十分常见的衣着,为一种短袖对襟上衣,有时无袖,没有纽带,有夹、棉之别,只在胸前用衣襟上的带系住,穿时底摆掩于裙腰内,或围于裙腰外。衣面为紫红小花罗,衣里为紫红色细绢。它是一件对开襟的上衣,袖长14.1厘米、身长6.5厘米,衣襟长55厘米,宽6.7厘米。衣服上用金线盘结成象征吉祥如意的朵朵折枝花,绣在罗面绢里的服饰上,甚为艳丽。这种服饰始于隋代,多为内官之服,唐代时一般士人也竞相着此服饰,按它的比例,衣长仅能过胸,很容易体现人体的自然美,唐代那些美丽佳人高贵富态的风韵神采和开放兼容的领世风骚在这件衣服上得到完美的统一和充分的体现。这种蹙金绣上所用的捻金丝加工复杂,它并非单线,而是中间加一根蚕丝线,外面缠绕金丝强捻而成的复合线,每米蚕丝上绕金箔三千捻回。据考证,当今世界手工捻金线的最细直径为0.2毫米。可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种蹙金绣上所用的捻金线的最细直径仅为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尤其在用捻金线圈边时,如画家用笔,圆韧挺拔,轮廓线条流畅自然,色泽晕润由浅到深,如有生命,是出自高手的刺绣作品,堪称古今一绝。
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多年的中国社科院王序、王亚荣两位研究员亲自参与地宫丝织物的清理和保护研究,他们兴致勃勃地说“在地宫中沉睡千年的大批唐代丝织品重见天日,使我们有了一个亲眼目睹唐代丝绸的机会。这次出土的大量丝织、纺织品,反映了唐代工艺的最高 水平。其中织锦中捻金丝,平均直径约0.1毫米,最细处仅0.06毫米,每米丝线上缠金箔三千捻回。其加工技术之高超,令今人称绝。这批几乎涉及唐代全部丝织物品精华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和织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而且也可以使人明白唐代丝织物能够饮誉世界的原因”。
法门寺出土的丝织品精华,再现了我国唐代丝织工艺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但为研究我国古代纺织史、服饰史,提供了全面的实物标本,也提示了古代中国丝绸能够享誉世界的原因。考古专家们面对这批绚丽多姿的丝织品时,个个惊叹不已,一致认为这是“国之瑰宝,民族之魂”。在当时它们的确是无以伦比的 ,在今天也是极为罕见的,它身上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才能,蕴藏着大唐盛世那种开放、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在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着其他工艺品所难企及的重大作用,它不仅沟通西方、连接丝绸之路,也是朝廷征收赋税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唐代丝织品对于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相信,能够展示出辉煌历史的民族,也必将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