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觉验光的流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主觉验光的流程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4/15/8463285_1137515296.shtml
主觉验光是一种在检影验光或电脑验光基础上,通过综合验光仪,根据被检者主观反应或判断,来确定被检者眼屈光状况的验光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被检者的视觉需求,是现代眼科验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念
主觉验光是在被检者的初始屈光度数的基础上,即在检影验光或电脑验光基础上,利用综合验光仪,根据被检者主观反应或判断,确定被检者的眼屈光状况。
二、操作前准备
- 让被检者安坐在检查椅上,如原戴眼镜,则取下眼镜,调整座椅的高度,使被检者坐姿舒适。将综合验光仪与被检者相接触的部位清洁后,将其放在被检者眼前,调整验光仪的瞳距、高度、水平调整杆、镜眼距离等。
- 根据客观验光结果,将被检者起始屈光度数(电脑验光或者原镜度数)调整到综合验光仪上,包括球镜和散光度数,并调整好散光轴向。
- 通常先测量右眼,后测量左眼(单眼检测时将非检测眼遮盖)。
三、操作流程
(一)初次MPMVA
- 雾视 在被检眼前起始屈光度上加正镜片(减负镜片),一般为 0.75D~ 1.00D(根据被检者的具体屈光度而定,雾视范围在0.3~0.5之间),通过雾视镜继续检查被检眼视力。
2.在被检眼前逐渐减少正镜片的度数(增加负镜片度数),按照每次减少一个 0.25D的频率进行。
3.每减少一个 0.25D(增加一个-0.25D),检查被检者的视力,直到被检者能辨认出最小的视标行为止再减少一个 0.25D(增加一个-0.25D),以此类推。
4.视力逐渐增加,直到被检者获得最佳矫正视力为止,即减少正镜片度数(增加负镜片度数)已不能提高视力。
5.终点的确定
(1)双色试验(红绿试验):选择投影视力表的有红绿背景视标。让被检者注视0.8视标行或者选择其最好视力上面一行视标(例如:最好视力是1.2,就选择1.0 视标行)。让被检者先看绿色半的视标,再看红色半的视标,再看绿色半的视标,比较哪半视标更清楚:
①如果红色半的视标清楚,说明负镜片欠矫(正镜片过矫),则增加-0.25D(或减去 0.25D);
②如果绿色半的视标清楚,说明正镜片欠矫(负镜片过矫),则减去-0.25D(或增加 0.25D);
③反复以上步骤,调整直到两半的视标一样清楚;
④如果不能一样清楚, 则当红色半视标较清楚时,而减一个 0.25D(加一个-0.25D)变为绿色半视标清楚为终点。
(2)小而黑的终点:如果被检者合作而且可靠的话,在改变镜片度数时,可通过简单的提问,如问视标是“更清晰”还是“更小或更黑”,因为在过负时,视标看起来是“变小或变黑”而不是“更清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增加的负球镜或减少的正球镜使视力表上的视标缩小所致。尽管已经达到了最佳矫正视力,当再增加-0.25DS时,视力表上的视标会看起来变小、变黑,给被检者的主观感觉是成像质量更好。但应该明确,变小、变黑的视标并没有增加被检者的识别能力,在视力表上,依然看不清更小一行的视标,此时要加上一个 0.25D或减少一个-0.25D,此即为终点。
(3)最佳视力的终点:如果被检者的主觉视力已经达到最佳如1.5或再加-0.25DS,问 被检者增加-0.25DS镜片后的变化,如被检者的视力已经无法再提高一行, 可以终止。
(二)交叉柱镜确定散光(追红点,进十退五)
- 使用被检眼最佳矫正视力上一行的视标或蜂窝视标作为注视视标。
- 先确定柱镜轴向将JCC放置在被检眼前,JCC手轮位置(JCC上标有 “A”的位置)与同柱镜轴向一致,告诉被检者“将有两面观察视标,请比较两面看到的视标的清晰度,哪一面比较清晰”。
- 确保视标清晰,告诉被检者“这是第一面”, 3~5秒后翻转JCC,“这是第二面,第一面和第二面对比哪面看视标清晰些?”
(1) 如果两面一样清晰,说明柱镜轴向放置正确,则可进行JCC散光度数确定。
(2) 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将柱镜的轴向转向较清晰那面的红点方向,转动角度为10°。如果这次转动方向和上一次方向一样,则仍然转动与上一次相同的角度,如果这次转动方向和上一次方向相反,则转动角度是上一次的一半。 - 反复比较两面的清晰度,确定结束:
(1) 如果两面一样清晰, 说明柱镜轴向放置正确,则可进行JCC散光度数确定。
(2)如果被检者不能报告一样清晰, 则保持JCC轴向的旋转改变在很小的范围内。
6.轴向确定后,再确定柱镜度数将JCC旋转使JCC白点或红点(JCC上标有 “p”的位置)同柱镜轴向一致, 同上述步骤,翻转JCC,要求被检者比较两面的视标清晰度。
(1) 如果两面一样清晰,说明柱镜度数正确。
(2) 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较清晰一面为红点与柱镜轴一致时, 增加一个 -0.25D的柱镜,再次判断。
(3) 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较清晰一面为白点与柱镜轴一致时, 减掉一个 -0.25D的柱镜,再次判断。
在JCC度数调整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最小弥散圆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假设我们增加了矫正柱镜中的负柱镜成分,该子午线所形成的焦线将会移动。尽管矫正柱镜屈光力的改变主要在一条子午线上,仍会使最小弥散圆轻度后移。如果此时翻转交叉柱镜,Sturm光锥会在视网膜后伸展或压缩,视标的视网膜像也可能发生轻度扭曲,影响被检者判断。当每一次柱镜调整量为增加-0.50D时,球镜相应增加 0.25D(柱镜的一半量) 或减少-0.25D。当每一次柱镜调整量为减少-0.50D时,球镜相应增加-0.25D(柱镜的一半量) 或减少 0.25D。
7.JCC度数结束判断
(1) 如果两面一样清晰,说明柱镜度数正确。
(2) 如果两面清晰度不同,最后确认被检者两面清晰度改变在很小的范围内( 0.25D)。选择接近被检者习惯配戴镜片的散光柱镜度数或选择较低的负柱镜度数。
(三)再次MPMVA
如果在JCC过程中没有改变散光柱镜的轴向和度数或起始度数中没有发现散光,则可以只进行初次MPMVA。再次MPMVA操作步骤及终点确定的标准同初次MPMVA,此时已精确散光度数和轴向。
(四)双眼调节平衡
- 将双眼去遮盖,在单眼MPMVA及散光验证后的基础上进行。
2.双眼同时雾视,雾视的标准度数为 0.75D(必要时可增加雾视度数),一定要将视力雾视到0.5~0.8之间,如果视力低于0.5,表示雾视度数太大,被检者无法对双眼调节平衡所需的心理物理判断作出精确结论,从而放弃放松调节的企图。 - 选择单行视标,刚刚高于雾视后的双眼最佳视力的上一行。
- 用垂直棱镜将双眼分离,即打断融像功能,此时被检者能看到双像,各眼有一像。 使用综合验光仪中的Risley棱镜,在右眼前放上3△
4△ BU,在左眼放上3△4△ BD, 被检者看到的是上下两行相同视标。 - 问被检者上下两行视标哪一行更清晰或较模糊,如果上行较清晰,在左眼上加一个 0.25D(该眼看的是上行)。
- 重复提问,在较清晰的那一眼前加 0.25D,直至双眼同样模糊。
- 双眼平衡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一直保持两种状态:
①双眼均能看到视标;
②双眼一直处于雾视状态。 - 双眼平衡的终点是双眼看视标具有同样的清晰度,此时调节为零而且雾视相同,到达该点后,将棱镜移去。
- 如双眼无法同时达到一样清晰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保持其优势眼清晰作为终点。
(五)双眼MPMVA
双眼MPMVA是在双眼调节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
双眼调节平衡达到终点后,移去棱镜,进行双眼MPMVA,即双眼同时去雾视镜直至到达验光终点,其步骤同单眼MPMVA,只是双眼同时同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做单眼或双眼MPMVA时一定要考虑被检者的景深因素。个体景深大小的差异,可能影响MPMVA 终点的判断,但差值一般在 0.25D之间,并且可以通过试戴镜来确定最终的矫正处方。
终点的确定:
1.双色试验(红绿试验)具体步骤同前,终点判定同单眼MPMVA,红绿试验调整直到两半的视标一样清楚, 如果不能一样清楚,则保留红色清楚的最佳最高度数负镜或者最佳最低度数正镜。
2.小而黑的终点 步骤和终点判定标准同前。
3.最佳视力的终点步骤 和终点判定标准同前。
记录每只眼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轴向以及矫正视力,并注明是远距处方。
举例:
OD-1.75DS/-1.00DCx165=5.2(1.5)@D
OS- 2.25DS/-0.75DCx90=5.2(1.5)@D
热门推荐
淘宝订单丢失?这些方法帮你轻松找回!
中国传统长度单位与现代度量衡换算解析,一寸等于多少厘米?
香港十大露营地全攻略:交通、装备与安全要点
支付记录巧管理,个人财务尽在握
警惕支付记录泄露风险,守护个人征信安全
一文读懂:全球各国“一斤”的前世今生
1尺等于多少cm 古今尺寸换算大全
于正又搞事情,《五福临门》热搜不断
《五福临门》热映,观众纷纷点赞
张艺兴新歌首秀,VR互动引爆2025央视春晚
唐三对三眼金猊有多好?竟将神器黄金龙枪送出,让其同阶无敌
“身长九尺”有多高
古代九尺男儿是多高?揭秘古人的身高
古时候的“七尺男儿”,到底是多高?答案来了!看看你达标了吗?
古代九尺男儿是多高?揭秘古人的身高
“身长九尺”有多高
三首“卜算子”:跨越千年的文学对话
广电宽带价格:套餐解析及资费查询指南
过年吃得太多、太油腻?这3类食物是公认“刮油高手”
特别伤感的文案,治愈你的破碎心情
双十一后的伤感:从心理学解读到应对之道
上海退休人员春节补贴即将发放!
杭州、上海、宁波春节补贴助力退休生活
必归AI教你写出动人伤感文案
心理学教你读懂爱情伤感文案
八成中成药处方由西医开,这些用药误区需警惕
伤感文案背后的心理密码:从失恋到自我疗愈
党参白术等八味药材组成,八珍丸助调理气血
火热的民宿,被资本抛弃了
失恋后如何重建社交圈:一份实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