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韵味,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兼具传统与个性
对联,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韵味,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兼具传统与个性
今天已是正月初七,回味过大年的年味,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家家户户门楹上那副红彤彤的对联。每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创作的对联,数量多达数百万副,张贴的更是不计其数。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联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韵味,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兼具传统与个性,为浓浓年味增添了新意和笑意。
对联,因为是用大红纸写成,透着红火、蒸蒸日上,又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企盼,家家户户自然偏爱春联。到了过大年时,都是张灯结彩,门迎红联。其中除了常见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外,那些小户人家自己编撰、书写的春联,那个大气、那个豪迈,简直叫人忍不住击掌叫好。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楹帖等,具有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对仗工整等文学特色,切合了我国古已有之的对偶观念和对称审美,顺应了汉语言的结构特征及古代文化审美原则,以精炼的文字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对对联的基本要求,其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其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其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其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归结起来,平仄合律是基础,对仗工整是关键,文意切题是目的。有的对联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
对偶和对仗是对对联中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对联中常见的对偶为:天对地,云对雨,大路对长空,岭北对江东;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绿竹对苍松;明对暗,淡对浓,仁对义,让对恭,芍药对芙蓉,绣虎对雕龙,等等。
清代画家郑板桥和朋友出去散步时,看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着一幅奇怪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一看,这户人家的对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那便是“缺一少十”,谐音即“缺衣少食”。郑板桥看出了其中的蕴意,便为其送来了粮食和衣物。
对联,是从骈文和律诗中演变而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璀璨夺目的文学瑰宝,以两组形式精妙相对、内容意蕴深远的语句为表现形式,犹如一对翩翩起舞的蝴蝶,翩翩起舞于文学的天空,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应用性文学样式,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