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无险可守,为何会成为曹魏都城?如今丞相府还有多少历史遗迹
许昌无险可守,为何会成为曹魏都城?如今丞相府还有多少历史遗迹
许昌,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城市,虽然在现代不如开封、洛阳那样闻名,但在三国时期却是曹魏的政治文化中心。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使其成为汉朝最后一个都城。曹丕称帝后,因"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而改名许昌,成为魏五都之一。如今的许昌,不仅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宜居城市。
许昌既有北方的浑厚又有南方的柔美,护城河把古城包围起来,也为繁华的现代城市增添了几分古香古色。
那么,曹操为何会选择许昌作为都城呢?首先,当时的长安和洛阳两座都城都毁于战火,而许昌恰好位于曹操的势力范围之内。在北方到处都是割据政权的情况下,许昌的地理位置对诸侯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同时,许昌距离淮南袁术较近,袁术的威胁使得汉献帝不得不依赖曹操,乖乖听话,这样更容易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其实定都许昌并无险可守,但曹操自信自己实力强大,只有他进攻的份别人还不敢攻打许昌。如果只考虑进攻,那河南是天下之中,许都又是河南之中,北界黄河,西控虎牢关,南通江淮,可成霸业。
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大破袁尚,移居邺城,但许昌作为国家的首都地位依然无可撼动。即便后期曹操在邺城,许昌依然是国家名义上的首都,直至公元220年曹丕移都洛阳,许昌才结束了它作为都城的使命。
如今,5.3公里的环护城河内是曹魏古城,在古城里有许多曾经的元素,除了我们来到的丞相府,还有春秋楼等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元素,是喜欢三国的朋友许昌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古城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景区,人们正常在这里生产生活,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在丞相府里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曾经的场景,建安七子在这里吟诗作赋,武将谋臣来这里商议国家大事。其中两条至关重要的法令也是出自许昌丞相府。
其一就是求贤令,在公元210年以后,曹操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广揽天下英才,奠定曹魏基业。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曹操不怕失败,原因就是他拥有雄厚的家底,人才就是其中之一,到了后期曹魏绝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迫。
第二条就是屯田令,早在公元196年十月曹操就颁布了屯田令,号召老百姓以及军队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其中包括改善水利设施等一系列有助于农业发展的举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样我们在文献记载中很少见到后期曹操打仗缺粮。
这两个举措可以说为后续三家归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足见曹操的深谋远虑。在许昌还有一个值得看的地方那就是地道。
在《三国志》书中就有多次记载。如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在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利用地道隐藏实力,诱伏张绣、刘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时,史载“绍射营中,矢如雨下……”曹操“起土山地道”,在强大的箭雨下得以避敌锋芒,保存了实力。
曹操修地道的水平和功夫在那个年代一定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他修建的地道不仅能用在战场上,还能用在府邸里,为了暗中监视又不让皇帝察觉,便派人挖了一条从许昌城通向皇宫内的地道。相传地道的另一头通向曹操当时的丞相府。
因为诸侯的存在,虽说曹操实力最强,但为了有备无患,曹操听从了谋士郭嘉的"地下用兵"之计,挑选精兵一万,假借筑阅兵台用土的名义,秘密挖掘地道。整个许昌城地道遍布,曹操可以做到从丞相府通过地道直接出城或者到许昌的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说曹操就是地道战的鼻祖。
许昌如今发展迅速,大家来到许昌除了曹魏古城还可以去胖东来超市逛一逛,感受许昌这座城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