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最意难平的一首词,短短36字道尽人生无常,最后一句直接让人破防
李煜最意难平的一首词,短短36字道尽人生无常,最后一句直接让人破防
李煜,这个集亡国之君与一代词宗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其词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被誉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李煜卓越的艺术才华,更深刻地揭示了他的人生际遇与情感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感受李煜笔下的春花秋月,体味他心中的长恨水东。
李煜的身上,有两个被载入史册的永不褪色的标签:后主和词人。
作为南唐的末代皇帝,李煜在政治上无疑是失败的。他优柔寡断,用人失衡,沉迷声色,疏于治国。南唐在他的统治下,从进行时走向了过去时,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历史总是以包容、理性的态度评价人物。正如南唐的兴衰有其历史必然性,李煜的治国之责也不应由他一人承担。
作为词人,李煜无疑是成功的。他的词作虽然只有三十余首留存,却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亡国之后的作品,将个人的悲惨遭遇与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剧性体验相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足见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词虽然只有36个字,却蕴含着丰沛的情感。词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描绘了暮春时节落红满地的景象,而“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则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的无情。下片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则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最后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收束全词,将个人的哀愁上升为对人生无常的普遍感慨。
要理解这首词,必须了解李煜的人生经历。从南唐后主到阶下囚,李煜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大的人生落差,使他的词作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国学大师叶嘉莹所说:“李后主的词是他对生活的敏锐而真切的体验,无论是享乐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间。”
李煜的词作在历代都有评价,小话诗词抛砖引玉,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李煜词作的评价作为切入点,简单说一下李煜词的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这说明李煜的词用情很深,达到了神奇秀美的效果。
“神秀”需要内外兼修,不是个别字句的别出心裁。在李煜的词作中,尤其是他在南唐灭亡之后的词作中,他将人生的黯淡之感用景物来表现。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李煜的词作都是他情感的集中体现。这里的“神秀”不仅表现为贴切的外在景物的描写,还体现在他平淡的叙述中深入骨髓的悲愁,不用精雕细刻,不用典故,不加修饰,神韵浑然天成,展露无遗。
“有境界”在王国维的心目中是诗词最上乘的评价标准,他说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所指的五代词就是以李煜的词作为代表。
李煜的词蕴含着深切直率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以深切直率的感情感染着千百年来的读者;以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给人们以种种启示;以独特的个人遭遇和情感的描写,反映了普遍的、人们所共有的某些思想感情。
《相见欢》开篇句“林花谢了春红”,写的是已经褪去了鲜妍的春天,显然是暮春时节。这是这首词开篇句给人的第一印象。“林花谢了春红”,无疑是李煜当时眼前的风光,无疑也是此刻读者眼前的风光。对于山水的观照,是词人丰盈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的外部事物之间的直接交谈,是词人情绪漫展与读者进入词境的开始,是维系主观体验与客观感受之间的纽带。
红色的林花凋谢了,开篇句这幅画面里的红色,是至为鲜妍明丽的色彩,放在春天,放在大多数地方都是如此突出,吸引目光。这首词的初始笔调,情感突如其来,毫无回旋的余地,这又是为什么呢?试想一下,遍地都是雨后的落红,遍地都是风吹雨打的痕迹,这样的景象对于词人来说是否也是突如其来?
第二句“太匆匆”,词人道出了这最真实的叹惋。自然景观落在人的眼中,也就是人眼中的湖光山色了,这是李煜对这凋谢的春红及逝去的春光的感慨,“太匆匆”蕴含着词人积聚的太多情感。这就是词人所为我们营造的场面,因为落红,因为寒凉,因为匆匆,而尽显凄清冷落。然而这令人叹惋的匆匆却只是因为朝风晚雨这最寻常也最自然的现象罢了,没有人能够改变,叫人情何以堪。
李煜的《相见欢》,正是用简单寻常的词汇来表达。上片的展现中,没有陌生的意象,没有晦涩的词组,有的只是这样一幅花谢春红的景象,有的只是一声无可奈何与扼腕叹息。
下片的开始,仿佛有了人的声音。从那样的树林子里,读者眼前又出现了一个模糊的女子的形象,一句“胭脂泪”,仿佛从词中滴落了下来。这满林的落红,那明媚的颜色就像是美人脸上滴落的泪,一颗颗变成了胭脂的容颜,一颗颗冲淡了胭脂的彩色,一片片落在了泥泞的地上。在那片林子里,胭脂与春红构成了一个相连的画面,林花谢了春红无法挽留,而这一颗颗胭脂的眼泪呢?若是可以做酒,定会留下千古英雄的柔肠吧,唯有醉吟宽别恨,眼前的良辰也是眼前的遗憾。
这里的醉是胭脂令人醉,也是留别令人醉。而这泪也像醉人的酒,细寻又无踪影,就像林花落在地上要收去它美好的颜色,春就匆匆而去了。何时能够重逢是词人的遗憾与追问,也是理解这首词的遗憾与追问。“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当这个被哀怨的曲调裹挟的词句从词人的口中流泻而出的时候,读者仿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也就突然明白了词人对于几时重的回答,答案就是“长恨”。
下片里的人与事正是在上片的林子里逐渐蔓延,而读者的阅读感悟和阅读体验,也随着词境的进展和延伸,而经历着和词人一样的心理变化,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从开篇时的匆匆凋谢的落红,到一片片遗恨的胭脂泪,词义更深层次地体现了词人无奈和遗憾的情感。试想一下,即使林花凋零,迎来的应当也是绿意生机的夏日,而不是满纸的无奈与遗憾,以及词中对岁月的叹惋之情。
当时的林花,当时的朝雨晚风,当时的胭脂泪,显然是当时词人的心灵体现。也正因为如此,这林花谢了春红的景象与观赏它的李煜之间,吟咏出了一种新的意境。所以,倘若想要追溯李煜当时的心理活动,那么他的经历与当时的情境,自然是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的。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沉哀入骨的腔调,将自然风光与李煜的生活遭际,一切的一切都交融在其短暂的生命体验中。这也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读者此时渐渐能够明白的,这是属于一个失去家园,失去故国,失去自由与欢乐的李煜,是此刻最真实的词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结尾这一句正是词人那无法消去的忧伤与沉痛,那超越个人探入生命的长河中的无限遗恨。李煜的样貌,在这首词中,才渐渐显出,并且变成了读者所走入的这个词境中,最浓墨重彩的一个画面。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词作虽然短小,却是纸短情长,唯美婉约的文字配上痛彻心扉感受,真挚复杂的情感通过白描手法倾泻而出,使词具有了深厚的艺术韵味。该词感情丰沛真诚,作品自然天成,至今传唱不衰,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所谓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或许便是李煜的人生与歌词的完美注脚了吧。如果没有南唐灭亡的痛苦经历和深切感受,就没有如此极具情感感染力和极高艺术水准的作品的出现,所以从个角度看李煜的词作的话,他正是以自己的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酿成了一首首经典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