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揭秘清华简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揭秘清华简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5A03N650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是基于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丛书在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研究报告基础上,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为多学科学者更好地利用清华简开展研究、为广大读者阅读珍贵的清华简提供便利,对于推进清华简这批重要文献材料的学习、利用、传播,对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发现与价值

清华简于2008年入藏于清华大学,总数近2500枚,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为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清华简多为长期失传的先秦经史类典籍,其内容多为经、史、子类文献,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堪与孔壁中经、汲冢竹书媲美。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清华简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整理研究报告自2010年以来至今共出版十辑,每辑出版都引发海内外学界高度关注。这些新出资料对中国古代历史文明的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围绕清华简的研究,海内外学术界发表了众多新成果,对先秦历史、思想史、汉语史、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学科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清华简已成为海内外关于古代中国文明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的出版信息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计划共出版18卷。本次推出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在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研究报告基础上,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为多学科学者更好地利用清华简开展研究、为广大读者阅读珍贵的清华简提供便利,对于推进清华简这批重要文献材料的学习、利用、传播,对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内容特色与亮点

该丛书收录已整理公布的全部清华简,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释文进行全面校订和注释,并将艰涩难懂的战国竹书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向广大读者进行普及推广。丛书还首次公布简文红外图版,附于各卷正文之后,供专业研究学者参考。

该丛书目前已出版第一辑一至四卷,并被评为2024年度商务印书馆学术类十大好书

第一辑一至四卷具体内容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第一卷收录《命训》《程寤》《皇门》《祭公之顾命》以及《保训》《封许之命》共六篇,与《逸周书》皆有一定关联。

  1. 《命训》《皇门》《祭公之顾命》三篇有传世本《逸周书》与之对应,可以校核纠正传世本文字缺漏讹误:《命训》为《逸周书》“三训”之一,教导殷遗民明习规则,以移其俗;《皇门》为周公训诫群臣;《祭公之顾命》为祭公临终教导周穆王。
  2. 《程寤》篇,传世本《逸周书》仅存篇目,从汉晋、类书引文可知简文即久佚之《程寤》篇,载商末周初之际,由太姒之梦兆周人受天命事。
  3. 《保训》篇载周文王临终顾命,传授“宝训”之事,《封许之命》为周成王封吕丁于许之册命,均为重要的先秦文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贰):<说命>诸篇》

第二卷收录《说命》(上、中、下三篇)、《厚父》、《金縢》、《摄命》共六篇,皆为《书》类文献。

  1. 《说命》三篇内容为武丁命傅说,与晚出《说命》上篇为武丁命傅说、中篇为傅说进言武丁、下篇为武丁傅说君臣相论绝不相同,可证东晋所谓古文尚书确系伪作。
  2. 《厚父》篇记载王与厚父对话,论及夏代历史,简文中有一段文字与《孟子》引《书》相似。
  3. 《金縢》篇为《尚书·金縢》的战国抄本,记载了周武王有疾,周公祈祷请求以身代武王,及周成王从误解周公直至尽释前嫌的史事。
  4. 《摄命》即《尚书序》所称之《囧命》,实为孝王训诫夷王文辞,与晚出古文《尚书》迥然有异,也可证晚书伪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叁):<尹至>诸篇》

第三卷收录有《尹至》《尹诰》《赤鸠之集汤之屋》《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五篇竹书。

  1. 《尹至》《尹诰》为书类文献佚篇,可补传世典籍之阙,是商汤代夏的重要史料。
  2. 《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近于战国黄老之言
  3. 《赤鸠之集汤之屋》近于小说家言,是战国时期一度流行的伊尹文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肆):系年》

第四卷收录的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书《系年》,竹简的内容大多与《左传》有一定的关联。

《系年》所述内容上起周武王克商,下至战国早期的三晋与楚的大战,时间跨度达六百多年。从全篇行文来看,《系年》绝非是简单的史料汇编,而是经过统一谋篇布局、具有明确编纂意图的史书。

对《系年》做校释,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获知上古六百年的历史史实,也能加深我们对古代史书编纂的观念、手法的认识,帮助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文明做进一步的思考,以达到更全面、客观的理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