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世界这本参考书到底怎么用?|翻翻书·书评
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世界这本参考书到底怎么用?|翻翻书·书评
俗话说“三十而立”,立的不是金钱的饱满,而是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活在世界上感到意义的生活锚点。当“正确人生”的模板成为枷锁,当焦虑与迷茫成为时代通病,学者刘擎与严飞合著的《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青年一代在精神旷野中跋涉的路径。
这本书的诞生,始于两位学者在哈佛燕京学社访学期间的“咸鱼时刻”。他们逃离了日常的喧嚣,在瓦尔登湖畔的静谧中展开了一场跨学科的对话——哲学家的深邃与社会学家的敏锐在此交融,碰撞出对时代症结的深刻洞察。刘擎与严飞用八次“人间清醒”的对话,将青年人的困惑层层剥开:从《瓦尔登湖》的宁静启示到“且认他乡作故乡”的漂泊共鸣,从“直面痛苦”的成长勇气到“反智主义”的理性批判,每一场对话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内心的褶皱与光芒。
严飞用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罐头》隐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被贴上整齐划一的标签,活成社会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年轻人被“应该考上名校”“应该选择稳定工作”“应该按时结婚”的规训裹挟,仿佛偏离轨道便是人生的败笔。刘擎犀利地指出,这种焦虑的本质是“对确定性的病态迷恋”——我们害怕试错,害怕成为“错误答案”,却在盲目追随中丢失了自我。
但两位作者并未止步于批判。他们以跨学科的智慧提出:人生不是单选题,世界更不是一本标准答案集。严飞在序言中写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它的多元性本身就是参考答案。”无论是北欧的职业教育模式,还是东南亚的慢生活哲学,抑或《瓦尔登湖》中“把生活逼到角落”的极简智慧,这些迥异的生存样本都在提醒我们:答案可以有一万种写法,关键在于如何将世界的丰富性转化为自己的解题思路。
面对“身后跟着两只狗(卷与躺)”的年轻人,刘擎与严飞拒绝非黑即白的说教。关于职业选择,他们不鼓励年轻人盲目追逐“热门赛道”,而是引导年轻人追问:“你真正热爱什么?擅长什么?”关于痛苦,他们提出“痛苦是打开真实自我的钥匙”,将当代青年的精神内耗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最动人的是对“具体”的回归——严飞在书中反复强调“看见身边具体的人”,从外卖小哥的疲惫身影到父母被短视频吞噬的孤独,这些日常碎片才是透析时代的显微镜。正如约翰·伯格所说:“看见是一种选择。”当我们学会注视近旁的诗意,世界的参考答案便不再遥不可及。
他们的对话像一场“澄清”之旅——在瓦尔登湖的倒影中,学者们褪去标签,回归到两个真诚的思考者,与读者共同面对时代的迷局。书的末尾,两位作者留下了一句温柔的期许:“2025,去做具体的事,关心具体的人。”这或许正是破解内耗的终极答案。
这本对谈集最初的书名是《明日的世界》,相对于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而言,茨威格其人其书也是二人对谈的重要主题之一。
现在的书名源于一次意外。在第四次对谈“且认他乡作故乡”一节中,两位作者相约谈论关于“乡愁”的问题,但却发觉乡愁本身对于每个人而言,其具体意义可能并不相同。严飞会怀念南京的盐水鸭和小馄饨(以南京为标准,波士顿的盐水鸭比北京的更正宗),刘擎则说自己是没有特别强的“故乡感”的人。那么讨论如何面对乡愁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面对不同的差异,刘擎提出自问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的对话可能(仅仅)提供某种思路,或者说某种参考答案吧。”严飞觉得这个临时起意的提法特别好,因此这本书的书名就被确定为《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在序言中,严飞这样写道:“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它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再单一地依赖那些被系统规定的答案,而应将整个世界作为一种开放的参考答案。它不仅包含了无数种可能的路径,更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了选择和重新定义人生的机会。一个充满创造力、活力的世界本身就是启发的源泉,它促使我们打破对正确人生的既有想象,去看到内在的成长动力,去发现那些我们从未敢尝试的可能。”
在对谈中严飞也一再强调连接,即与人和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性。这种联系的建立需要人在此过程中有所行动。正如严飞所言:“行动是关键,它使我们超越固有的自我限制,打开通向一个多元、开放、向上生长的世界的大门”。
两位作者的八次对话皆是如此,先设定一个主题,各自准备好想要聊的内容,然后就开始顺着话题聊下去。读完这本书后我去B站把他们对谈的视频都看了一遍。聊天的氛围看似轻松随意,但在话语流动之间,却无不泛着思考的魅力和智识的点点星光。
他们的第一次对谈围绕梭罗的《瓦尔登湖》展开。如果真的从头到尾读完这本书,我们就会知道梭罗并非避世。刘擎认为,梭罗可能先知先觉地看到了现代人“在破碎零散的小快乐当中迷失了自己,找不到生活的重心”,“大部分人都在‘沉溺’与‘迷失’之间徘徊,难以走出这种悖论性的境遇”。尽管刘擎坦陈自己读了三次都没有读完《瓦尔登湖》,他却敏锐地点出“梭罗的主旨在于恢复现代人生命的完整性”。
现代生活快速短暂的刺激将人打碎了,可是人本质上又需要连续、完整的生活,在认知和感受方面皆是如此。我们需要读完一本书,并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思考。现如今,每个人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现代生活中“被动接受”的大量信息推送。
严飞提醒我们,在梭罗另外一部重要的作品《论公民不服从》中,其要旨和主张“守夜人政府”的洪堡如出一辙。《瓦尔登湖》一定程度上也是贯彻这种主张的作品。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实验绝非单纯的隐逸生活,而是一场以肉身实践反思现代性、挑战陈规体制的精神革命。
传记作者劳拉·达索·沃尔斯曾把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独居生活论述为从经济独立、道德自律到政治批判的全方位实践,认为《瓦尔登湖》实现了对《论公民不服从》中“用生命对抗不义制度”准则的具象化演绎。梭罗刻意选择低物质消耗的生存方式,既是对工业文明过度消费的批判(沃尔斯指出其账簿记录的严谨性堪比商业账簿),更彰显了对“纳税即参与罪恶”这一理念的认同。(据《梭罗传:完整的一生》)与私有财产制度的疏离,也是梭罗对支持奴隶制与侵略战争的国家机器的无声反抗。
另一本传记作者亨利·索尔特注意到,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立的并非避世乌托邦,而是重新校准道德判断标准的实验室。(据《梭罗传:瓦尔登湖畔的心灵人生》)他通过观察蚂蚁战争反思人类战争的荒诞(《瓦尔登湖》“贝克农场”章节),在冰层开裂声中听见社会变革的隐喻。刘擎说,在瓦尔登湖畔交谈思索,是希望邀请读者“努力恢复对生命的整体性视野,不要失去开阔的旷野精神和意识”,这把握住了梭罗具身实践的精神内涵。
第二次对谈中,严飞提及了自己的专业。在他看来,社会学一个核心的命题就是对人性与社会秩序进行研究,这与梭罗在瓦尔登湖湖畔的“肉身实验室”相仿。严飞希望自己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这个世界”,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关注和同情社会上的弱者,如何不被主流价值形态所裹挟”。爱与同情是需要学习的,发自本性的天然情感往往还不足够,因为它太容易被操纵和扭曲。因此,刘擎和严飞也在谈话中提及了智识生活和反智主义。
第七次对谈的主题是反智主义,可谓全书中最深刻一章。刘擎细致敏锐地分析了反智主义的不同面向及其产生的根源。在视频节目中刘擎说得很直接,他坦言:“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本来就不应当有什么特权。”知识分子的权威并不重要,反智反掉对人的崇拜其实无可厚非。但知识当然分高低,他害怕的是大众被反智主义的情绪裹挟,使得对知识分子的不屑滑坡到对知识的鄙夷和唾弃。严飞进一步进行了阐述,认为反智主义的负面后果是和民粹主义合流,并让我们最终只能听见一种声音。
在刘擎看来:“反智主义更大的危害是让我们的社会远离知识和真理,让大众被某种狂热的情绪蛊惑和裹挟。人类历史上曾一再出现这样的疯狂年代,不仅让社会偏离了知识和真相,也背离了道德秩序。反智主义最大的危险是让我们民族的智识和精神沦落到一个粗鄙和野蛮的地步,使得道德感和人文性彻底崩坏。”
对此,学者(即知识分子)有责任和义务抵抗粗鄙和野蛮。“讲公众能明白的话,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品质”。在实践中,知识分子“要维护知识的尊严和价值”并且“在专业知识和大众真实的生活之间建立一个接口……坦坦荡荡地晒出自己不受阉割的思想”。
在此节中,刘擎谈到了“介入的超脱”这一观点,强调知识分子内在的公共性。严飞则借雷蒙·阿隆的书《介入的旁观者》指出“既介入又旁观”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态度。两位作者的夫子自道都在这本瓦尔登湖畔的对谈集里了。八次对谈,也是八次对现代社会的冷静旁观和责无旁贷的介入。
从《瓦尔登湖》开始,刘擎和严飞的对谈中不断推荐他们读过的书,(包括《昨日的世界》、《论公民不服从》、《海上花列传》、《大学之理念》、《书店》、《洛丽塔》、《社会学的想象力》、《巴尔扎克传》、《繁花》、《敏感与自我》、《裸城》、《乡愁》、《彼得·卡门青德》、《回归故里》、《悉达多》、《碰巧成为社会学家的冒险之旅》、《旅行的艺术》、《旅行的意义》、《无地可依》、《另一个我》、《历史》、《爱欲之死》、《倦怠社会》、《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悬浮》、《异乡人》、《孩子你慢慢来》、《巨流河》、《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文凭社会》、《自由·平等·博爱》、《以学术为业》等)这是八次由阅读构筑起来的智识对谈。
唯有阅读,才能让我们如此近距离地靠近智识生活,即便是一个普通读者也可以介入和旁观,并以此重建社会的公共性。刘擎在一次视频节目中曾这样说道:“没有什么道路通向热爱阅读,热爱阅读本身就是道路。”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当下的世界当然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但阅读书籍是最快捷方便但也最易被忽视的寻找答案的路径。
在这本书的最后,严飞引用了《自由·平等·博爱》一书里的话作结:“往最好处努力,不要说谎。”这恐怕也是对读者最好的期待。我个人非常推荐此书,因为它没有门槛,也不谄媚。无比期待每一位不甘心被外界压力裹挟的读者翻开它,开启没有止境却乐此不疲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