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真武汤
《伤寒论》真武汤
真武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以其独特的配伍和显著的疗效,在中医学界享有盛誉。本文将详细介绍真武汤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以及临床应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方剂的精髓。
组成与用法
组成:
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切,三两(9g)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g)
用法: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与主治
功用:
温阳利水。
主治:
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以腰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历史渊源
真武汤是《伤寒论》上的一个经方。这个方从历史到现代都很有名。这个方和前面的青龙汤、白虎汤一样,是当时用天上的五颗星来命名的。北方就改为玄武,到清代以后因和康熙皇帝的玄烨那个玄相同,为了避讳就要叫真武。真武汤在《伤寒论》布局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真武是北方镇水之神,很多县城里城北修真武庙,就是真武大帝管水。北方气候比较寒冷,所以从真武汤这个名称来说,它是治寒的,用温热药。有镇水作用,能治水的,所以从名称可以推导它的功能。
《伤寒论》原文
原文82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原文316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渴,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病机分析
这个方主治阳虚水泛证。阳虚指的是脾肾阳虚,而且以肾阳虚为主。肾阳虚的表现,畏寒肢厥,也就是说畏寒怕冷,平素就比一般人怕冷,肢厥容易四肢厥逆。在临床上看这类病人很多在冬天的时候,睡觉一晚上膝盖都睡不热。脾肾阳虚,畏寒肢厥。水湿泛滥呢?阳虚水泛,水湿泛滥,它的前提是水湿内停。水湿内停表现为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受阳虚的影响,小便不利,合而不开。小便不利,水湿就要泛滥。所以从它的共同特点来讲,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可以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的特点。水湿泛滥有哪些可能性呢?真武汤在临床上运用范围是很广的,正是由于它水湿泛滥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由下到上,由内到外,产生诸多水湿内停泛滥的表现。我们由上下内外水湿泛滥的一些表现看,水饮向上上干清阳,造成头部可以眩晕;水气凌心可以造成心悸,心中悸动;饮邪,寒饮之气上逆迫肺干胃,引起咳喘呕逆,饮迫肺胃了;寒饮流注肠道造成泄泻;脾肾阳虚,阴寒内停,阴寒之寒性收引凝滞,不通则痛,可以伴随有腹痛水湿由内向外泛滥,如果泛滥肌表可以出现水肿,水邪浸渍在筋肉,浸渍筋肉里面可以造成肌肉动。《伤寒论》中说到真武汤证,身瞤动。瞤,眨眼睛,就是肌肉像眨眼睛一样,肌肉的跳动。饮邪泛滥阻滞在骨节、经络,可以造成人一时的站立不稳,或者四肢可以出现沉重疼痛,这是寒水泛滥阻滞骨节、经络所造成的。所以从主治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都是寒饮内停以后泛滥到各个部位,泛滥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可以出现各种表现。从舌脉来看,舌质淡是阳虚的表现,舌质胖是水湿壅滞,我们在诊断学上学过了,舌体的胖两种情况居多,一种情况是水湿壅滞,一种情况是血分热毒充斥。这里舌质淡、舌体胖那是水湿壅滞,水湿壅滞这种胖就显示出嫩的特点。由于舌体胖嫩,和牙齿相挤,病程较长,就产生齿印,所以舌质淡胖嫩有齿印是真武汤证水湿内停泛滥的舌象上特点。舌苔一般是白滑的,即是说水湿内停较重了。脉可以沉细,沉细是脾肾阳虚,阳气不足了。所以从这个病机分析来看,根本是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阳不化气,水湿内停。病证表现在阳虚水湿泛滥,影响到上下、内外,范围很宽。
治法与方义
治法:从病机分析看出来,脾肾阳虚是根本,水泛是标。标本兼顾,治法方面就要温阳利水。本方体现了温阳利水的功效。
方义分析:方中附子作君药,附子可以温阳。臣药白术、茯苓和生姜,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可以散水。这三味药药性都很平和,共同特点都可以解除水湿为患,针对水湿为患。而且它们作用在水湿方面来说,恰恰体现了治水三焦分消的特点。生姜擅长于温胃散水,又能和胃降逆,对呕恶这些它本身有和胃降逆作用,但在这里它可以散水,温散,作用以上焦为主。白术可以健脾燥湿,有除湿作用,作用以中焦为主。茯苓擅长于健脾渗湿利水,渗湿利水使水液从小便排出。那样对停蓄在人体之水液上中下三焦分消,实际上反映一个缓治法。因为药性平和,全方适合于较长时间服用。然后在不同的方面可以加减,增加它上中下的祛水力量。这个方里的佐药是芍药,芍药在唐代以前赤、白芍不分,现在一般用白芍。这个白芍在这里起的作用,历来在历代医家方论中讨论较多,它第一个作用就是《神农本草经》里提到芍药的利小便作用。实际上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光看利小便三个字,要看它前后的话,它说芍药能够破阴结,除血痹,利小便。除血痹带有活血的意思,利小便带有利水的意思,血和水都属于阴液的范围,从语气上,是从破阴结下面所延续下来的。所以不是说它直接利小便,是破阴结基础上利小便,应该这样理解。但是《神农本草经》这样提了以后,历版教材在谈到芍药在真武汤运用当中,都直接提到它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利小便,所以我们教材还是这样写,但要正确地理解它。因为现在已很少单用芍药来利小便了。芍药在本方里第二个意义是有缓急止痛作用,可以止腹痛。前面们谈到主治阴寒凝滞,可以见到腹痛。芍药可以缓急舒筋,对于解除肌肉动也有一定作用。芍药还能够制约附子的燥热,是佐制药。我认为芍药在这里制约附子燥热这一点不容忽视,因为本方是基础方,针对的是阳虚水泛的基础病机。其病程都比较长,所以服药时间也较长,因为用了附子,如果服用时间较长,温燥就容易伤阴,而芍药属阴柔之品,既能益阴养血,又能缓和制约附子的温燥,使得这个方能够较长时间服用。这一点在我们实践当中、运用当中有这个体会。我开附子往往和芍药同用。尤其那些要服用多剂的,缓治的,一般芍药都要用到附子三分之二用量以上,附子量越大,芍药量增加也越多。所以经常我看有些老中医附子有用到一两、二两,芍药用到附子的三分之一,甚至于等量,来制约附子的温燥,有助于能较长时间服用。
辨证要点
首先是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者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这是共性。畏寒肢厥也是一个临床辨证很重要的方面。
我们把真武汤证的基本证候组成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要确定它的疾病的性质,整体是个阳虚,往往这类阳虚的时间还较长,所以畏寒肢厥是简明扼要地把握它的阳虚的一种基本见症。第二部分是水泛证。在每个应当运用真武汤的病人身上可能侧重出现一部分,或者饮邪上干清阳;或者饮邪迫肺,饮邪犯胃,饮邪凌心;或者饮走肠间;或者饮泛体表;或者饮渍肌肉等等,这是基本的阳虚见症,加上部分的水泛见症。第三部分就是加上比较标准的舌象、脉象的佐证。佐证是一种参考校正的依据。
随证加减
水寒射肺用干姜、细辛,干姜可以增强附子的温阳作用,同时干姜能够温脾肺,细辛能够散水,既能助附子温阳,又能散水,也有助于宣肺,可以治喘咳。如果用于水湿泛滥肠道这种阳虚泄泻,可以不用芍药,加干姜,如果腹痛当然还是要用芍药了。加干姜是增强附子温阳力量,姜附同用增强温阳力量。水寒泛胃主要表现在呕逆,方中的生姜用量要增加,可以增加它的和胃降逆作用。或者可以加吴茱萸、半夏,吴茱萸本身有温胃祛寒作用,也能和胃降逆;半夏长于和胃降逆,它的燥湿也有助于针对水湿内停泛滥。这是常用的临床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