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城在山水间
广西桂林:城在山水间
近年来,广西桂林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的总体思路,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并取得积极进展。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也是桂林山水之魂。2025年春节假期,美丽的漓江竹筏如织,泛舟游客往来如梭。桂林海事局数据显示,1月29日(正月初一)至2月4日(正月初七),桂林漓江、遇龙河等水域发送游客66.5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达11.5万人次。
“漓江旅游持续火爆,得益于桂林坚持把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放在第一位抓紧抓实。”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副主任表示,2022年起,桂林将每年4月25日设为“漓江保护日”,举办系列漓江保护活动。同时,成立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二郎神”民兵分队,建成数字漓江5G项目可视化指挥中心,持续完善漓江保护长效机制。
漓江上的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 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丰硕成果,为桂林赢得了国际声誉。2022年,桂林大寨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2023年,桂林获得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2024年,桂林喀斯特入选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至2024年底,桂林拥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家,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8个。
桂林的山水间、崖壁上留存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印记,有着“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的美誉。上世纪80年代,桂林被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旅游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品质。”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桂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坚持项目带动、品牌示范,坚持保护传承、创新转化,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春节假期,漓江旅游竹筏来来往往。 桂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以来,桂林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依托湘江战役等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打造遇龙河、龙脊梯田等旅游品牌,建成桂林国际会展中心新馆、桂林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等系列场馆;探索和推广旅游景区景点环境建设、文化活动、对外宣传和导游解说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挂牌成立中央戏剧学院桂林研究院和艺术教育中心,举办全城共享、全民联动的桂林艺术节,国际化、年轻态城市形象持续彰显。
“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文章,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研学旅游、赛事旅游、旅游演艺、旅游拍摄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低空旅游、漓江源躺漂成为‘新宠’。”相关负责人说,在此基础上,持续培育象鼻山、桂海碑林、桂林米粉、恭城油茶等一批桂林经典品牌,让游客在看山观画、游山读史、品味经典中感悟桂林的魅力。
据统计,2024年,桂林接待游客15663.66万人次、同比增长12.47%,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89亿元、同比增长11.97%。
近几年,桂林坚持山水城市理念,把城市放在山水之间,实施“红、绿”景观通道等一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做到“一砖一瓦都入景,一街一道均成文”;实施城市更新试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抓好“畅通缓堵”工程等项目建设,先后入围国家第二批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城市试点、全国第二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名单。
与此同时,桂林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运行广西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9处山水街巷公园,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休闲圈”“15分钟旅游圈”,构建山水人城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主客共享的高品质生活空间,获得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
此外,桂林发挥国家开放窗口的优势,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扩大开放合作。
一年来,桂林新增或恢复至吉隆坡、墨尔本等国际航线5条,深化与东盟国家境外知名旅游机构合作,建设“桂林旅游大联盟”,境外游客恢复至百万人次;积极融入自治区“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加快发展海铁联运,持续推进苏桥无水港建设,提升“通江达海”能力;深化与国际国内友城交流,加强与北京西城区、深圳南山区合作,与遵义、延安等8市共同发起成立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城市联盟,桂林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我们将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做好近、中、远期规划衔接,把桂林建成有故事、有人气、充满活力的世界级旅游城市。”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