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喜迎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来之不易 丰收成色十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喜迎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来之不易 丰收成色十足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CNEUPK9051497H3.html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瓜果满园。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从东北平原到青藏高原,从黄河冲积平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从秦岭山地到四川盆地,广袤的土地孕育出多样的农作物,各地因地制宜,农民辛勤劳动,努力克服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用汗水浇灌希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稻田金黄,玉米丰硕,瓜果飘香……处处是喜悦的丰收图景。

东北平原:玉米科技锁鲜,只用3小时

在黑龙江绥化青冈县万德福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穗玉米从田间到生产线完成"锁鲜"仅需3小时。合作社负责人阮万超介绍,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区紧挨着,合作社8000亩地,5台采收一体机械在田间运转,每天最多能收90万穗鲜食玉米。采摘完成后,即刻送到厂区,加工锁鲜。

技术的进步让鲜食玉米的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以前,品种一般,更没有加工包装,直接在大田里就卖了,一穗玉米有时只卖8角钱。现在,我们的鲜食玉米在超市卖到5元一穗。"阮万超说。

青冈县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共建鲜食玉米品质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种植、速冻、真空加工等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不少企业受益。青冈县农业农村局还参与起草栽培技术规程、速冻加工技术规程、真空包装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规范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鲜食玉米4亿穗,加工企业达27家,年产值超6.5亿元。

黄河冲积平原:育出好种子,长出"金豆子"

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山东济宁嘉祥县,大豆种植户曹中德在农艺师的帮助下,成功防治了根腐病。他种植的"郓豆1号"亩产能达到730多斤,连续两年刷新山东夏大豆高产纪录。

嘉祥县每年新审定10余个大豆新品种,目前拥有大豆种质资源及育种中间材料3万余份。有了良种良法,每亩增收100多斤,收购价还高出5角左右,算上原先的产量一亩地多挣200多元,"收入增长12万多元,俺种的是名副其实的‘金豆子’!"曹中德说。

长江中下游平原:良机助力,种粮轻松了不少

在江西吉安永丰县沙溪镇沙台村,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永丰县和兴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温明生介绍,5台收割机同时开工,不到两天就能收割完200亩杂交稻,亩产约600公斤。

记者走进农事服务中心,不仅看到现代化育秧流水线,还有收割机、旋耕机、烘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瞧!这些农机上装了智能监控,我在手机上可实时了解农机运行状况。"温明生介绍,过去,每亩地一年用工成本最少要350元,实现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全程机械化后,每亩地可省成本近200元。"新购置农业机械,还能享受政府补贴。有了现代化的农机帮忙,种粮轻松了不少。"温明生说。

永丰县农村农业局局长宁希聪介绍,截至7月,永丰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51.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26%。上半年,全县早稻、中稻机耕面积超3.1万公顷,机耕率达99.32%。

秦岭山地:用上自动化,一小时分拣上万斤

秦岭腹地,陕西宝鸡眉县,30余万亩猕猴桃陆续进入采收期,毛茸茸的果实缀满枝头、清香阵阵。从事猕猴桃贮藏、管理和销售多年,宝鸡眉县兄弟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军斌一边忙着组织采收果子,一边忙着与各地客商洽谈。

合作社生产车间里,上果、除尘、排序、称重等自动化作业有条不紊,一筐筐鲜果摞得整整齐齐,工作人员正马不停蹄地打包装箱。

"早些年分拣靠人工,10个人一天能分拣包装1万斤左右,现在用上自动化,一小时分拣上万斤。"刘军斌说,合作社还与物流企业合作,提高装发效率,保证随装满随走。

自动化分拣和物流助力,合作社最近每天发货量有十几万斤,发货量与收货量持平。刘军斌介绍,集中采收期日发货量可达100多吨。

猕猴桃产业快速发展,对贮藏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今,眉县建成各类冷藏保鲜设施4700座,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5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建改造冷藏保鲜设施,贮藏能力达到30万吨。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集育种、种植、贮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今年预计猕猴桃总产量53.9万吨,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眉县县委书记王继萍说。

四川盆地:科学种田,亩产高出50斤

四川眉山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种粮大户黎可学去年参加县里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得了倒数第一,今年他流转了1800亩地,还找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助力。从选种到育秧,从节水到节肥,专家团队现场"问诊",给田里开出不少"药方"。

今年,黎可学的地里人少了,机器多了。专家引进了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按公式计算播种量,再设定插秧机参数,定穴栽插秧苗,能有效保证种植密度,实现水稻稳产。

精准化的还有用水用肥。"以往浇地,全靠估摸,水常常漫到20厘米,用水多不说,还耽误产量。"老黎指着田间沟渠说,今年,专家精准计算,通过定量灌溉施肥,可以充分发挥水稻肥水耦合效应,增强土壤肥力。

前阵子,马均来到老黎的田边,手把手教他如何晒地。"这下我晓得了,控水为的是促进根系生长,稻子才不易倒伏。"科学种田,老黎的底气越来越足。

3台收割机齐上阵,不到一小时,就收完13.51亩地。经测算,亩产628公斤,比去年高出50斤。看着尹晓菊把数字填进田间测产验收表,老黎对今年的评比结果充满期待。

青藏高原:延长产业链,青稞成为致富粮

9月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一片金黄向远处的群山延展。看着自家田里低垂的青稞穗,农民们满脸笑意。

除了做成炒面、糌粑等传统食品,青稞还能加工成什么?如今,江孜的青稞食品已有40多个品类。青稞做的八宝饭、粽子、蛋糕,甚至是冰激凌、凉粥、植物饮,被摆上上海等地的商超货架。在电商平台,一些青稞"明星产品"受到"秒光"的待遇。

"2023年,江孜县青稞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5.9万吨。致富要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是必然选择。"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胡发炜说。

青稞食品的研发和生产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想用青稞生产全谷物面包,刚开头就碰了壁。"江孜县一家食品企业的负责人郭文宏介绍,青稞结构特殊,很难被制成用于面包等加工食品的面粉。

在上海援藏干部协调下,郭文宏和同事拜访了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青稞面粉改性技术,解决了青稞难发酵、质构差、易老化的难题。

8月,一条青稞谷物专用的生产线在江孜落地,可年产超过1.3万吨精制青稞面粉和2.6万吨青稞烘焙预拌粉,广泛用于面包、挂面、饼干等食品生产,全部投产后将创造超过3亿元的产值。

"产业链越做越长,产品越来越多元,将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让青稞成为‘致富粮’。"胡发炜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