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海经》中的"珥蛇":解读中国龙蛇信仰的文化密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海经》中的"珥蛇":解读中国龙蛇信仰的文化密码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582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蛇一直被视为神秘而神圣的象征。《山海经》作为一部记载上古神话传说的重要典籍,其中多次提到"珥蛇"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将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探讨"珥蛇"的深层文化内涵及其在古代龙蛇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龙蛇形玉玦的本义与"珥蛇"

2015年,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天门市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件罕见的玉玦——双人首蛇身形玉玦。这件玉玦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双人首的耳部刻画了两个S形的耳饰。这种独特的造型与《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的苗民守护神延维的形象相呼应,延维被描述为人首蛇身,长如车辕,左右有首,身着紫衣,头戴赤冠。


2015年石家河文化出土双人首蛇身并珥蛇玉玦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双人首蛇身的形象在先秦文献中被称为"委蛇"或"延维"。《庄子·达生》篇中记载了齐桓公在泽中遇到委蛇的故事,描述其形体巨大,身披紫色衣裳,头戴红色冠冕,听到雷车之声就会捧首而立。这种形象在后世的《山海经》图绘中被进一步具象化,成为一条蛇身分出两个头的形象。

龙蛇神话的史前原型与功能

龙蛇神话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十二生肖中辰为龙,巳为蛇,两者紧密相连。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龙蛇形玉玦的形制得以延续,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玉玦。这些玉玦的造型虽然被后世称为"龙玦",但其原始含义可能更接近于"蛇玦"。


商代晚期玉玦图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长达64厘米,由2000多片绿松石拼合而成,从外观上看更似蛇而非龙。这种龙蛇不分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体现,《国语·周语上》记载的融(祝融)就是来自上天的神蛇,而闻一多认为融、蛮、禹等字均与夏族的龙(蛇)图腾崇拜有关。

《山海经》"珥蛇"神话解

《山海经》中共有9处"珥蛇"的记载,其中7处是"珥两青蛇",2处是"珥两黄蛇"。这些"珥蛇"的主人公包括夏启、巨人夸父、不廷胡余等,都是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神灵或圣王。这种珥蛇的行为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象征着通神能力和神性特征的神圣标志。

考古发现的玉耳饰为我们理解"珥蛇"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些玉耳饰不仅是身体的装饰品,更是升天通神能力和身份的标记物。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佩戴玉蛇耳坠的墓葬主人很可能是在当时社会中担任巫觋萨满等神职人员的角色。

结语

通过对《山海经》中"珥蛇"现象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够理解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神话寓意,更能认识到龙蛇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种信仰不仅仅是简单的图腾崇拜,更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