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书《中国医师:转型、困境与前路》揭示医疗体制改革下的医师困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书《中国医师:转型、困境与前路》揭示医疗体制改革下的医师困境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2HBPOG052182JH.html

《中国医师:转型、困境与前路》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与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揭示了中国医师群体在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和医疗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民生项目。承担提供卫生医疗服务的医师,也成为社会极为关注的职业群体。在各种新闻报道与人们日常谈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国医师的评价往往呈现令人困惑的现状:一方面,人们会认为医生救死扶伤、医者仁心、道德高尚,是社会榜样;另一方面,我们又时常看到在医患冲突中,对于医生的舆论谴责,甚至是暴力伤害事件。所有的这些,让我们感到处在健康医疗两端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既是“谁也离不开谁”,但又有“两败俱伤”的风险。

这样的困惑为我们深入理解医患关系,提供了一个社会事实与学术理论的交叉兴趣点。事实上,从理解医患关系出发,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当前这种进退维谷的医患关系(包括现状、起源以及原因等),以理解各种社会进程、社会力量以及各个社会行动群体是如何在更宏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从而产生这样的结果。

在我们看来,对一个“好医生”的评价,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位医生的医术高低、对现代前沿医疗技术的掌握,或者医德高尚,对患者负责;还取决于在更广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看待医生在救死扶伤过程中的作用等。所以,我们坚定地认为,要理解医患关系,必须把医患诊疗互动的过程,放在一个更宏大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下,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之中。只有如此,才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医生与患者的互动过程、医生的从医过程、患者对医生的期望以及极端的医患冲突事件爆发的过程。

为了调查医生群体,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与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合作,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开展了覆盖国内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师调查,回收了超过12000份电子调查问卷,主要调查了医师群体的工作内容和对医疗资源、组织制度、考核体系等客观工作条件的评价,对医院绩效导向、医药技术发展、人文医德精神等主观工作环境的感受,以及对与患者沟通互动的认知和医患关系的定位的看法。除此之外,从2021年初,课题组先后在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40余位医师做了面对面的深入访谈,收集了他们的个人背景、从业经历、职业发展以及对医生职业的认识与评价。该调查的第一本著作《中国医师:群体特征与工作状况》已经在2023年3月出版。本书是“中国医师”研究系列的第二本著作,是在对以上调查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阶段性理论成果。

本书的写作过程是一个相互协作、相互督促的过程。本书的章节框架结构由王天夫与罗婧完成;第一章由罗婧与王天夫完成,第二章由罗婧完成,第三章由许弘智完成,第四章由闫泽华完成,第五章由王欧完成,第六章由吴英发完成,第七章由罗婧完成;最后由罗婧进行全书统稿。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医疗体系转型和医师群体困境的学术著作。本书通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20年12月针对全国各级医院的1万余名医师开展的“中国医师调查”的丰富数据,作为“中国医师”研究系列的第二本著作,延伸了前一部《中国医师:群体特征与工作状况》的未尽之探讨,分析了医疗市场化、科技应用、医患关系等多个面向对医师群体的影响。

针对医疗转型中遭遇的难题和困境,书中总结了五个转型迷思:医疗面临的道义悖论、市场机制的双重影响、科技认知带来的量质冲突、绩效运作带来的两面性、医师发挥主体性与外在约束的碰撞。本书将医疗置于整个社会变迁与发展中进行了探讨,为医疗转型走出悖论、突出重围提供启发。

作者简介

罗婧,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及社会变迁。

王天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及数字社会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言:医疗转型的迷思

第二章 道义悖论:从代偿模式到负载模式

一 融于社会的医疗:社会具有参与道义的代偿模式

二 专属领域的医疗:医疗责任不断拓展的负载模式

三 碰撞:自相矛盾的医者

四 根源:医疗的道义悖论

第三章 市场利弊:“激励”还是“压力”

一 医疗服务市场机制及其对医生群体的影响

二 医生群体的境况与感受

三 医生群体的结构及其对于医疗市场化的评价

四 激励与压力的双重路径

第四章 科技善恶:沟通的“量”和“质”

一 “对人的义务”与“对病的义务”

二 科技效率认知影响的双向可能

三 来自调查资料的进路选择

四 站在两端的医患角色

五 连接劳动与交往的双重属性

第五章 外溢机制:从单位吸纳到绩效强化

一 两极化医患关系及其影响

二 行政、市场与绩效:医疗体制治理结构转型下的医患关系

三 绩效体制及其对医患关系的规制

四 小概率医患纠纷及其外溢

五 嵌于国家治理的医疗体系

第六章 沟通困境:努力的医生与意外的结果

一 怀满期待的医者与困境重重的沟通

二 多重情境之下的医患沟通

三 诊疗沟通之难

四 多重困境对沟通效能的影响

五 医患沟通的多方合力

第七章 前路寻知己:医疗实践的省思与突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