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电影制片厂 - 鸡毛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电影制片厂 - 鸡毛信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17/19/34596354_1131618643.shtml

《鸡毛信》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摄制的一部经典儿童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龙门村儿童团长海娃送信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儿童抗战的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海娃传递的鸡毛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邮寄方式,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一根鸡毛表示不得延误,两根表示快步转送,三根表示连夜火速转送。在抗日战争时期,常见的方式除了鸡毛信,还有火柴信、消息树,消息树推倒意味着有敌情。

鸡 毛 信

电影《鸡毛信》,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主演。影片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

本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获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文化部1949-1955优秀影片三等奖。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两人,父亲(舒适)是民兵队中队长,12岁的儿子海娃(蔡元元)则是儿童团团长。某天,赵父让海娃给八路军送一封有关攻打日军炮楼的鸡毛信,海娃装扮成放羊娃赶着一群羊携信上路。路途中,海娃遇到敌人,急中生智把信藏在绵羊的尾巴之下,逃过一劫。海娃被迫带路,晚上却趁敌人熟睡取信逃跑,中间信一度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海娃也再落敌人之手。聪明勇敢的他将敌人引上了歧途,敌人发现上当时,追赶中打伤了海娃,这时,八路军赶到。




对抗日儿童团来说,童年弥漫着战火硝烟。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在全国19个较大的抗日根据地,基本都建立了儿童团。其中,1940年,陕甘宁边区有7万儿童团员,苏北解放区有18万儿童团员,华北抗日根据地有60万儿童团员。抗战小英雄王二小、送鸡毛信的海娃、白洋淀的小兵张嗄……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当时儿童团抗战的写照。

我们
We
准备好了么
时刻准备着


石挥(1915-1957),原名石毓涛,天津杨柳青人。我国影剧史上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天才,视艺术为生命的、纯粹的现实主义大师,享誉上海的“话剧皇帝”,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影坛巨擘。作为演员,代表作有话剧《大马戏团》、《秋海棠》及电影《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作为导演,代表作有《我这一辈子》、《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1957年,石挥被划为“右派”,后登上邮轮悄然离沪,从此再无音讯,谜案至今未解。其创作生涯虽短暂,作品却历久弥新,影响了几代人。

张骏祥(1910-1996),笔名袁俊,江苏镇江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1940年,创作个人首部话剧剧本《小城故事》。1946年,自编自导电影《还乡日记》。1948年,执导《火葬》。他撰写了不少有关导演理论的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A.狄恩的导演理论,并有所丰富和发展。

建国后,他除担任繁重的行政、艺术领导工作外,先后改编和创作了《胜利重逢》(1954)、《鸡毛信》(1954)、《新安江上》(1958)、《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集体);导演了《翠岗红旗》(1951)、《淮上人家》(1954)、《燎原》(与顾而已合作)、《白求恩大夫》(1964、编导、剧本和赵拓合作)、《大泽龙蛇》(1982)和编导了大型艺术性纪录片《大庆战歌》(1965)。这些作品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表现了工农兵群众的斗争生活。

在电影理论方面,他也颇多建树,出版了论文集《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和《影事琐议》。在他的晚年,曾多次发表意见,撰写文章,强调电影的文学性,要体现文学价值,引起较大的反响。他还致力于电影基础理论建设,由他主编的《中国电影大辞典》,于1995年10月问世,填补了中国没有一部比较完成、系统的电影辞典的空白。

他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副经理、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局长、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校长等职,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

1996年11月14日,张骏祥去世,享年86岁。

顾也鲁(1916-2009),原名顾念椿,江苏省吴县人。30年代初在上海之友实业社当练习生时活跃于话剧舞台,在上海蚂蚁剧团、青鸟剧社排演一些进步话剧。1939年加入“新华”影业公司,因出演影片《葛嫩娘》而步入影坛。1940年主演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饰儒雅文弱的梁山伯,成为一名很有前途的“小生”。1944年与人联合组织了南艺旅行剧团到北方演出。1947年底到香港,与高占非、顾而已等人筹建了“大光明”影业公司,出演影片《野火春风》、《水上人家》,并兼任两部影片的剧务主任。

1950年,出演《小二黑结婚》。1951年随“大光明”影业公司迁移上海,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出演了《不夜城》、《女理发师》、《李时珍》、《51号兵站》、《血碑》、《难忘的战斗》、《子夜》等影片。在《鸡毛信》中任制片主任。

2005年6月,被上海影评人协会评选为上海16名优秀电影人之一;同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授予顾也鲁“优秀电影艺术家”称号。2009年12月23日,顾也鲁因病在上海龙华医院逝世,享年93岁。

cctv6(配字幕)
电影传奇-鸡毛信 海娃
拍摄《鸡毛信》时石挥和副导演谢晋在一起
连环画:鸡毛信(光头版)
连环画:鸡毛信(平头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