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巷一厝都能"引流",这座古城怎么这么"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巷一厝都能"引流",这座古城怎么这么"潮"?

引用
1
来源
1.
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9/28/c10126761.html

从潮州古城主路拐入一旁的宰辅巷,一座环境清幽、外观古朴的潮府工夫茶博物馆映入眼帘。每天早上9点,馆长方云帆会准时来到这里,泡上一壶好茶,等待参观者的到来。

刻有"陈氏宗祠"四个字的门匾透露着这座建筑的前身。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缺梁少柱、屋顶坍塌、杂草丛生的状态。


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馆。陈锦煌摄

2017年,方云帆与朋友合资盘下这块地,像"绣花"一样对这座建筑进行修复。门口的石雕被水泥覆盖,他找匠人用铁锤一点一点剔除,让精美的图案重见天日。为了找到同时期的木雕,他不惜从收藏家手中购入。光是搜罗缺失的旧构件,就花了三四个月。

15个月后,废旧老宅修整一新,成了一个拥有文物展厅、阅览室、体验亭等空间的主题博物馆。旧时的嵌瓷、壁画被精心复原,400余件与茶相关的藏品一一陈列。

自2018年开馆以来,该馆已举办数百场工夫茶研学课程,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多达5万人次,今年更获评"广东省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


工夫茶博物馆内的体验及阅览室。陈锦煌摄

随着文旅热潮的到来,古城的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也让民间看到其商业潜力,从民间而来的、自发修复古建筑的力量被唤醒了。"沉睡"的古民居,纷纷变成大大小小的民宿、餐饮、文创等空间,为古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带动了一批批"潮人"回归。

2019年,"90后"张哲翰辞掉了广州的互联网行业工作,返乡接手了由母亲祝书琴开设的潮绣名店。继承家业的路并不是外人想象的全是美好,慢节奏、高人工的传统非遗生产方式与现代消费市场的不匹配,曾给张哲翰带来许多困扰。


非遗潮绣"新"文创。陈锦煌摄


非遗潮绣"古"传承。陈锦煌摄

转型迫在眉睫。在张哲翰的坚持下,公司尝试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靠拢,将抽纱绣、绒绣等技法应用到包包、耳环、围巾等日用品上,同时推出一系列小而美的文创。"用文创引流,再让年轻人关注到店里的潮绣艺术品。"这是张哲翰的新思路。借助古城主街的优越地理位置,他在店铺门口布置了一个时尚的非遗文创集市,不时引来游客驻足。


非遗潮绣店面门口的"非遗文创集市"。陈锦煌摄

今年暑假,店铺的文创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50%,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

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潮州古城,至今仍居住着约5万居民。新老潮人,与古为新。流淌其间的非遗、民俗等生活记忆逐渐被激活,与新的生活方式相映成趣。

如今,潮州古城内散布着65个非遗展览馆、10个大师工作室、30家"博物馆之城"系列馆以及30多家茶馆茶舍。打铜、凿木、捏泥、绣花的手工匠人身影随处可见。

放眼全省,还有很多像潮州古城这样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广东有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个历史文化名镇、67个历史文化名村、421个传统村落,110处历史文化街区、4421处历史建筑。

"绣花"功夫不仅让老街区变为人潮如织的文旅打卡地,也在烟火气中留住了城市的文化根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