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不止斗战胜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神话和奇谭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不止斗战胜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神话和奇谭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6954812_47268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妖怪文化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领域。从《山海经》到《聊斋志异》,从《西游记》到《水浒传》,妖怪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未知的想象,更映射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心理。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探索中国妖怪文化的深厚底蕴。

神话中国与万物皆妖

先贤曾云:“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又能在其中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悖论。

儿童的开蒙读物,为什么要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讲起?为什么从古至今,地理名称中就大量出现神州、天门等词汇?更不用说龙凤龟麟等儒家动物符号和《周易》中的“乾坤”“飞龙在天”等意象了……

此外,像黄帝号有熊,伏羲号黄熊,虞禹的虞字和虢国的虢字都从“虎”,《周礼》也说“熊虎为旗”,此类现象一定和先民的动物图腾神话信仰关系密切。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名物中,原来全都有出自神话思维的符号编码,处处可见非理性、超现实事物的影子。

一个神话大国,自然也是妖怪大国。《白泽图》《山海经》《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关于妖怪和怪谈的记录数不胜数。《西游记》中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几乎展现出一幅古代妖怪想象大全的图景。就连以宋代社会现实为题材的《水浒传》,也要将宋江为首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将视为在江西道教圣地龙虎山下被“镇”的妖怪群,即被封禁的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

如此看来,不管是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还是心理学上看,全世界都很难找到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对于妖怪的记载、想象以及在生活中的映像,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其延续时间之长、延续范围之广、文学作品之多,举世罕见。可以说,如果离开神话,就不可能深入了解这个东方国度的文化传统。

空缺的妖怪学研究

如知名文学人类学学者、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先生所言,中国作为神话大国,可是传统的国学中却没有一门神话学,直到二十世纪初年,西方的“神话”(myth)概念和神话学才作为神话中的新兴学科,通过日本作为中介,再传播到中国。

与舶来的神话学有着类似命运的是,作为学术命题的妖怪学,也是直接来自近代日本学界的。而且,相比在鲁迅、茅盾等文学家的营构下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重点研究对象的神话学,妖怪学则长期处于被学界遗忘的状态,虽然有个别学者相关著述,但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直到近年来,才在动漫等大众文化的反向助推下,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


图片来源:《聊斋志异》

张云的《中国妖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的。正如鲁迅文学奖得主晓航在序言中所言:“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很多遗产,都被丢弃、遗忘了,反而在日本等国保留了下来。比如志怪研究,比如妖怪学。”

被遗忘的不仅仅是作为学术概念的“妖怪学”,同样有妖怪文化。当听到许多妖怪的名字,人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作品,殊不知我们自己的文化历史中早就有这些妖怪的记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张云写《中国妖怪故事》,堪称“发愤著书”,意在为长期受到冷遇的中国妖怪文化正名和张目。

《中国妖怪故事》全书大致分为“统领”“妖”“精”“鬼”“怪”五大类,共引用《白泽图》《山海经》《搜神记》《抱朴子》《博物志》《说郛》《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子不语》等从上古到现代各种典籍近300部,选择版本、重新加工、翻译为白话文,文辞通晓明畅,记录中国妖怪共计1080种,是目前为止国内收录妖怪最多、最全,收录篇幅最长的妖怪研究专著。

作者认为,妖怪文化和妖怪文学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应从民族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民俗学的高度当加以珍惜并发扬光大。

本书是对妖怪定义的溯本清源,对中国妖怪体系的庞大构建,更是还原源远流长的中国妖怪文化的一次努力和尝试。

《中国妖怪故事》内页详情

妖怪故事作为民族心理的映射

古代之民对自然认识不足,加之各种离奇现象引发的视觉、心理感应,因理解不了,便视之为妖怪。从更深层次说,妖怪并不是简单的封建迷信,而是社会状态、人类心理、文化文明之衍射。简而言之,妖怪存在于人心和世界的缝隙之中,有人的地方才有妖。


图片来源:《半枕渡山》 作者:-城辉- 图示为:饕鬼

就好比《西游记》成书于明嘉靖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力量处于上升的状态,社会思想开放活跃。作为主要面向市民的通俗读物,作者参考诸多历史文献和传说“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创作出孙悟空这一桀骜不驯、充满反抗精神的形象,既是作者作为文人深受理学和封建束缚的心理表征,又能一定程度上展现当时大众的趣味取向,直到发扬光大,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记忆。

阅读《中国妖怪故事》这本书,便可以从时间跨度极大的上千个妖怪故事中,看出对神怪之事的描绘,如何侧面反映当时人生存状态、社会心理和世俗价值观念的变化。

在遥远的古代,先民与妖怪的关系往往是紧张的,伴随着各种冲突,妖怪则往往作为一种超自然物,与上古神话、原始宗教崇拜紧密相连,言简意赅地描绘其出处、名称、特征充满了雄浑的浪漫主义气息,也是先民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无奈与恐惧的生存隐喻。后期的志怪小说则趋向成熟,带有杂史、地理博物的特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充满了生动的世情,是借妖怪故事写人间烟火……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了解自然,也从与未知恐怖的不断对抗中,逐渐发展到与其和谐共处。

近年来,中国不断在文学、影视、游戏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妖怪故事也借助这些新的媒介和演绎形式,获得了新的解读和重构,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焕发新生。老祖宗的绮丽想象,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底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