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人球蛋白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临床意义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临床意义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红细胞表面的自身抗体(IgG)来诊断相关疾病。不规则抗体筛查则主要用于预防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试验的原理、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主要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该试验分为两种类型: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通过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果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会出现凝集反应。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这是一种检测血清中不完全血型抗体的方法,通过用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测定受检血清中相应的不完全抗体,或用已知抗血清测定受检红细胞上相应抗原。
意外抗体,又称不规则抗体,是指血清中除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人的血型抗体主要分为IgG和IgM两类。ABO血型系统的抗-A和抗-B是IgM型,而其他血型系统的抗体都是IgG型。
IgM型抗体能在盐水介质中与含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发生肉眼可见的凝结(传统ABO血型鉴定);而IgG型抗体在盐水介质中只能使相应抗原的红细胞致敏,不能使红细胞凝结。IgG型抗体与相应的红细胞反应必须借助酶学试验或抗人球蛋白试验才能发生肉眼可见的凝结。也就是说,传统的盐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只对ABO血型系统有效,而对其它多种血型系统无效。
临床意义
抗人球蛋白试验的直接法
主要用于检查被检者红细胞表面是否结合有不完全抗体,常见于以下疾病:
- 新生儿溶血病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恶性淋巴瘤
- 甲基多巴及青霉素等药物性溶血反应
抗人球蛋白试验的间接法
主要用于检测细胞与致敏抗体在体外反应的状况,主要用于Rh或ABO妊娠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病母体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检测。很少用于AIHA。
直接法和间接法阳性见于:
AIH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直接法阳性、间接法阴性。AIHA大多属于温抗体型(即于37℃条件下作用最强,主要为IgG),但也有小部分属冷抗体型(主要为IgM),故必要时应于4℃条件下进行试验,排除假阴性反应。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α-甲基多巴型:直接和间接法均阳性。
- 青霉素型:直接法阳性、间接法阴性。
- 福阿亭型:直接法阳性。
冷凝集素综合征:直接法阳性、间接法阴性。
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直接和间接法均阳性。
直接法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癌肿、铅中毒、结节性多动脉炎、Evans氏综合征(伊文斯氏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直接法阴性: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献血者的血清或血浆进行抗体筛查,可以防止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血液输注给病人,避免由于献血者血液中的不规则抗体引起病人红细胞的破坏而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同时可以减少血液浪费,可将有不规则抗体的血液制备成抗体血清,用于稀有血型的检测。
对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以有助于血液选择,从而有充分的时间来选择不含有针对某抗体的响应抗原的血液,从而防止因为输注含有某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保证输血安全。
孕妇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以尽早发现不规则抗体,可以在孕期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和治疗,减少不规则抗体对胎儿或新生儿带来的伤害,减轻新生儿溶血病的性病程度,提高胎儿或新生儿的身体素质。
本文原文来自caiv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