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你有“休息羞耻”吗?
放假了,你有“休息羞耻”吗?
当我们谈论"过周末",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如何借由闲暇逃离日常琐碎的惯例,在探讨如何将闲暇作为桥梁通达自我,在创造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放寒假了,第一批回家的大学生已经在短视频里惨遭亲爹妈"嫌弃"。休息=懒散、邋遢、乱七八糟,并经常成为槽点和搞笑话题。
其实,怎么休息?休息时"去哪儿?""干什么?",一直让很多大学生很苦恼。上学期,有很多个周末大学生都为这两个问题苦恼。苦思无果的话,大概率最后还是找了家距离不远的咖啡店(重点:得有插座),面对面坐着,看着各自的笔记本电脑继续处理学习任务。大学生总是在每个上学日对即将到来的周末怀有期待,但最后过了一个平淡乏味的周末。
因此,大学生决定思考(严肃脸):
"该如何重建对于过周末的想象力?"
"过周末于个体的意义为何?"
"可否定义一种理想的过周末方式?"
……
于是,大学生开始了对在校大学生群体过周末相关问题的调查。
膨胀的空闲,缩水的闲暇?
最初,大学生想到的是去问问看长辈们,他们年轻时是怎么过周末的。大学生收获了不少有意思的回答,却也意识到——"周末"其实是很晚才建构起来的概念。
一些退休老人回忆起来周末,"只有义务劳动,哪有什么休闲"。后来人们每周有了一天休假,但是在这一天有很多活儿要干,实际上也没有休息时间,当时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战斗的星期天,疲惫的星期一"。
(图:长辈们年轻时过周末的活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采取"两步走"的策略对工时制度进行了改革:1994年推出了"大小周"休息日制度,"大周"休息2天,"小周"休息1天;1995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双休",全年休息日增加到104天。
从"战斗的星期天"到"愉快的休假日",中国人的"过周末"意识这才开始萌发。
(图:我国休息日制度的发展历程)
相较于中学时代一周五天甚至六天紧密的课程安排,大学的课程设置更为灵活,学生们相应地也会有更多自由的时间。不少同学选课时也会有意集中,这样可以拥有更多的整块自由时间。相较于上班族,大学生更是没有加班的烦恼——
但是,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不一定等同于更多的闲暇,也不一定能让人获得真正的放松与休息。
严格来说,空闲,只是一种客观的时间状态,是闲暇的"物质"基础。而闲暇,才是一种生活状态,更强调时间上的自由与自主。
大学生收集到的163份问卷反馈显示,近20%的大学生群体每月拥有的空闲时间在3天以内,近45%的大学生群体每月拥有4-7天的空闲时间。而在没有课或其他规定好的学习工作安排的空闲日,大部分学生并不会都用来享受"闲暇",其中约60%的同学表示,他们在空闲日的闲暇时间平均在4小时以内,相当于小半天左右。
(图:大学生每月可享有空闲日数量统计情况)
(图:大学生平均每个空闲日可支配的闲暇时长统计情况)
空闲日却不休息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学生提到,周末也经常有临时安排的学习工作任务或线上讨论,这种"始终在线"的状态消解了学习工作和休息之间的边界。
此外,课外兼职、实习、学生工作、社团活动以及准备各种竞赛或考试等活动常常也填满了学生们的空闲时间。而在高度竞争的大环境中,对效率与生产力的极致追求,以及将个人价值同忙碌程度挂钩的观念,也使休息和放松在一些学生的心里被贴上了"偷懒"或"浪费时间"的标签,所谓的"休息羞耻"在学生群体中开始蔓延。"我感觉闲下来就会有负罪感,还会焦虑和迷茫。"访谈中,在北京一所高校读研一的小N这样说。
Ta们怎样过周末?
在大学生的调查中,当被要求选出"最常做的三项过周末活动"时,排名前五的依次是休息/睡觉、社交聚会、看电影/电视剧、学习/复习功课和玩游戏。这些活动无疑也是许多同学周末放松的主流选择,它们普遍而熟悉,几乎成为了过周末的"标准配置"。但也有一些同学在这些常见的活动之外,给出了更多有创意的休闲方式。
(图:最常做的三项过周末活动统计情况)
法学专业的廖同学在南京读研一,她经常会选择在周末里的某一天来一次"公交游"。"公交游"就是她以乘坐公交地铁的方式,从南京前往邻近的城市进行一场当日往返的短途旅行。截至目前,她已经以这种方式去过滁州、扬州、镇江和马鞍山这四座城市。"2023年4月1日早上7点,我从学校门口的公交车站坐上北上的公交车,中转一次后9点到达安徽省滁州市,全程消费5元;在滁州市内我的消费也控制在50元以内,品尝当地美食特色,领略滁州市内风光;下午5点我踏上返程的路途,同样花费5元原路返回,大概晚上7点回到学校。本次旅行共消费60元,我觉得花费60元在1天之内能漫步旅行一座陌生的城市,用相机记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是一件性价比很高很值当的事情。"
(图:廖同学的公交游)
在香港读媒体文化与创意专业的Joce同学常常会报名观看一些由政府资助的演出,或者一些由周边文化艺术社区组织的活动。令她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活动是他们要给一个屯(香港的区域划分单位)中所有路边的椅子编号,然后纳入到当地的管理系统。"当时我们要边徒步边看风景,然后顺便大家会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物件,尤其是椅子这样子的。发现物件对于空间的意义,可能这个椅子你从来没有注意过它,但是它对你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可能有人正好就会在这里休息,然后我们就可以边徒步边给这些椅子编号入库。"
(图:Joce对这次活动的记录)
小悦是新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因为朋友赠送的一本观鸟图鉴,她解锁了观鸟这一项爱好。尽管最初她没有任何专业设备,仅凭一部手机和好奇心,小悦开始在校园里观察和识别各种鸟类。后来她又加入了学校的观鸟组织,在经验丰富的"鸟友"指导下记录了27种不同的鸟类。在没有相机的日子里,她用手机记录了近70种鸟类,而自她购入相机之后,至今她已记录下200多种鸟。观鸟于她而言,已不仅仅是周末的一种消遣,它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疗愈,一种将注意力从日常琐事转移到大自然的方式。
(图:小悦朋友圈的观鸟记录)
"闲暇"的意义
起初大学生试图去描摹"理想的周末"的形态,却在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的对话中发现,每个人的"周末"都是由一系列因素塑造的:性格、时间、精力、消费能力以及城市公共资源分配等。由此,大学生无法定义一种所谓理想的过周末方式。理想的周末不是一套固定的模式,而应是一个适应每个人独特生活方式的灵活概念。
在湖南念师范专业的潇潇:"我是一个i人,很喜欢独处的时刻,感觉会恢复很多能量。周末喜欢去稍微安静一点的地方,散散步、发发呆,还有观察人类。"
毕业后正在Gap中的小树:"我比较e,平时周末就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因为对我来说跟别人交流,然后相互输出、相互分享的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消耗能量,反而我会汲取到一些能量。但现在也有比较烦恼的点,就是我和朋友的空闲时间不一定能凑到一起。"
在香港上大二的Joce:"我在上学的日子可能会比较期待周末去彻底的放松,更接近自然,或者是去体验新的事情,但是往往到周末就累得疲惫不堪,就不想出门。"
"当然我觉得花销应该算是非常主要的一个考虑因素,我感觉就是因为会考虑花销,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现在这样的性格,就是可能我的娱乐更多的是去看看海散散步之类的。我也经常会去报名观看一些由政府资助的文艺演出,香港这里的文艺活动非常频繁。"
根据调查的结果反馈,对于最能使人感到快乐与充实的过周末方式,同学们选出来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追求个人兴趣爱好、简单的放松和休息、探索自然或城市文化、与家人共度时光以及锻炼身体。在对话中大学生也发现,"不累、能够放松休息"和"获取新知、新体验"是大家最多提及的心目中理想的"过周末"状态。
(图:最能使感到快乐与充实的过周末方式统计情况)
辩论节目《奇葩说》曾有一期辩题是"如今的我们更应该享受忙还是享受闲暇?",辩手席瑞在结辩时说:"我觉得闲暇才是真正决定你成为谁,决定你的独特性所在。"
"闲暇决定了我们成为谁。"这句话揭示了闲暇的深层意义。
在学者们对于闲暇的研究里,一条核心的共识是,闲暇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成为(becoming)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闲暇不仅仅是寻欢作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社会学家凯利认为,闲暇不仅仅是空闲的时间,它是创造的可能性,是通向未来的开放性。
看来,休息日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标记,也不应沦为工作日的殖民地。从闲暇的意义出发,当我们谈论"过周末",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如何借由闲暇逃离日常琐碎的惯例,挣脱工作对自由的束缚;当我们谈论"过周末",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如何将闲暇作为桥梁通达自我,在创造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与周末相比,寒假意味着更长一段的空闲时光,希望大学生能摆脱"休息羞耻",在有意义的闲暇中舒展自我,探索人生的无尽可能。
寒假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