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叶嘉莹的百年人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叶嘉莹的百年人生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25A03J2N00

叶嘉莹,这位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于2024年11月24日逝世,享年100岁。她的一生,是与中国古典诗词紧密相连的一生,她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诗词的传承与教育,影响了无数人的心灵。

半生飘零,诗词相依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她经历了家国离乱、亲人离世的痛苦,但始终以诗词为伴,从中汲取力量。1941年,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开始了她传承中华诗词文化的壮丽征程。


母亲去世后的叶嘉莹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迁居台湾,但不久丈夫因故入狱,她便靠着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在《转蓬》一诗中,她写尽了这段时期的漂泊与艰辛: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诗的感受

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的讲课风格独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跑野马”。她能把唐朝的皇帝一口气说来十五个,能把“小山重叠金明灭”里的“小山”讲上3页纸。她讲诗词,总是能结合自己的生命经历,与学生分享诗词背后的情感与哲理。


1948年婚纱照

她曾说:“诗词是生命的救赎。”她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她对诗词的解读,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析,更是一种生命的感悟和传承。

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

叶嘉莹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还致力于将中华诗词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她引入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但始终坚持“要对中国自己的东西有相当了解”。她出版了《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数十种著作,每一部作品都是她对诗词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结晶。


听过叶嘉莹讲座的学生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少人成了大师级的人物。如今已成为世界汉学权威的马汉茂、施吉瑞等著名学者,当年都曾是叶嘉莹的学生。

与镁光灯下的荣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叶嘉莹简洁朴素的生活。早在九十年代,叶嘉莹就捐赠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2018年,叶嘉莹再次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古典文化研究。这些年,叶嘉莹已陆续捐赠3500多万元。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2020年,叶嘉莹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百岁生日

叶嘉莹的一生,宛如一部传奇巨著,在岁月长河中镌刻下深深的痕迹。她自称是“教诗的人”。她认为,诗歌能够用它的美丽的韵律、声音传达一种教化。在今年的百岁生日直播中,叶嘉莹还表达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心声:“我像一个蚕,‘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知道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诗教,我也很高兴。”


叶嘉莹百岁生日

花开莲现,花落莲成。诗词的女儿走了,但诗歌永存。叶先生,一路走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