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情绪不自由,没法好好沟通!通向情绪自由之路的3个重要认知!
《非暴力沟通》:情绪不自由,没法好好沟通!通向情绪自由之路的3个重要认知!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是解决沟通问题的经典著作,书中介绍的方法附加了很多令人信服的实际案例,可操作性很强,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要想实现非暴力沟通,就必须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情绪自由的人。
情绪不自由,没办法好好沟通,很容易四处碰壁。
什么是情绪自由,卢森堡博士在书中这样说:
“我们不再出于恐惧、羞愧或内疚来回应他人的需要,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慈悲与爱而相互给予。我们既不再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又能全然地为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责。同时,我们也明白,若牺牲他人,我们也永远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既清晰表达自己,又同样关心他人,从而实现我们的情绪自由并与他人建立连结。”
情绪自由并不是随意表达情绪的自由,而是在事情发生时,选择正向情绪的自由。通向情绪自由之路最大的阻碍是惯性的思维方式,要想情绪自由,就要对自己的情绪有全新的认知。
情绪是自己选的,要自己负责,与他人无关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但如何反应却可以由自己来选择。
对于由沟通问题所引发的刺激,《非暴力沟通》一书给出了四种选择:指责自己、指责对方、关注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对方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
第一种选择“指责自己”,会让自己受内伤,不可取。
第二种选择“指责对方”,会让自己舒服一点,因为将错误归咎到对方身上了。但是,这种做法会遭遇强烈反弹。
第三种选择“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会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从而让自己的心情平和一些。需求是感受产生的根源,要想探究造成自己当前感受的原因,就要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满足的需求”,才让我有这样不好的感受。
第四种选择”关注对方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则会让自己的心情开阔一些,因为你要弄明白对方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对方是什么态度,你的反应就没有那么激烈。
在我们遇到外界刺激的时候,稍微冷静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情绪是可以根据关注点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与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关系。
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应当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不是要求他人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如果你选择了指责对方而被对方反指责,那么你的痛苦本质是由你自己造成的,怨恨和怪罪别人是没有用的。
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不必为他人的感受负责
在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必须不断努力让所有人开心,如果别人不开心了,他就会感到十分不安,仿佛这是自己的错。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就是这样的人,在感情上不断讨好他人,无底线、无原则地付出,总是觉得自己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
这种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容易成为情绪的奴隶,他对别人的喜怒哀乐高度敏感,仿佛他人的情绪都与自己有关,从而终日让自己生活在惶恐和不安之中。
热恋中的男女,一旦确定了关系,便很容易成为对方情绪的奴隶,对方心情的起伏不由自主地变成了自己的责任。这种想法不但无助于改变关系,还会成为自己痛苦的来源。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必须把握好边界,再亲密的关系也要在中间划出一条线来,你没必要为除你之外的其他人的情绪负责,你也无法负责,因为发生了什么无法控制,情绪却可以由当事人自己来选择。
谁也无法控制其他人的选择,试图控制不可控制的事物,只能导致自己焦虑和压力的上升,这没有任何意义。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说:“我们不能控制他人的感受,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如何回应。”
当别人情绪不正常的时候,如果他没来求助我们,我们完全可以当做没有发现或者保持沉默,将他人的情绪问题和自己的情绪问题严格区别开来。我们所要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他人的坏情绪来消耗自己。
破坏了别人的好心情也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按《非暴力沟通》的框架,这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满足双方不良感受背后的未满足的需要。
明确了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泄愤式沟通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你将情绪的暴力释放给了沟通对象,破坏了别人的好心情,不但无法实现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还很可能造成不可控的后果,甚至遭到对方的报复。
为什么在沟通中聆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你不同理对方,对方就听不到你的声音。
你同理了别人,别人才会同理你,你破坏了别人的情绪,别人也会向你发起反击,这和照镜子是一样的,你需要什么就要给人什么,沟通的本质是价值互换。
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说:
“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重新构建表达自己和聆听他人的方式,使我们的言语不再只是出于习惯的自动化反应,而是牢固地建立在觉察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做出有意识的回应。我们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也能带着尊重与同理心关注他人,从而在任何交流中听见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
这是一个美好的沟通状态,也是每个人内心渴求的目标。
愿我们早日让自己的情绪获得自由,面对刺激和冲突,主动选择正向情绪,为自己的感受负起责任,同时将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隔离开来,不再用发泄情绪的方式同他人说话,把聆听他人的需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作为沟通的真正目标。从此,不做情绪的奴隶,让情绪为自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