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奇趣自然!脚趾——鸟类被低估的生命支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奇趣自然!脚趾——鸟类被低估的生命支点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4269819_121106842

鸟类的脚趾和脚部特征是其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重要体现。从趾型到脚部皮肤的特殊结构,这些特征不仅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的奇妙,也为研究鸟类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趾型

你可能发现,不同栖息类型的鸟类,似乎有不同的脚趾排列方式。这在“术语”的场合,就称为趾型(dactyly)

常态型(Anisodactyl)

鸟类大多具四趾,最常见的脚趾排列方式就是三趾前一趾后的常态型(Anisodactyl),第2、3、4趾朝向前方,第1趾朝向后方。大多数树栖鸟类和几乎所有鸣禽都拥有这样的趾型,鹰、隼等猛禽也是如此。


常态型(Anisodactyl)

我们身边最亲近的(树)麻雀就拥有常态型足。当然,鸡也是,珠颈斑鸠也是!

对趾型(Zygodactyl)

在此基础上,第4趾转向后方,呈两趾前两趾后的对趾型(Zygodactyl),则是树栖鸟类间的第二“选择”。啄木鸟、鹦鹉、杜鹃、猫头鹰等都拥有对趾型足。不过,它们的对趾型却是分别演化而来,这同样是趋同演化的一个案例。


对趾型(Zygodactyl)

攀援的红腹啄木鸟第4趾转向后方
图源:Marcin via flickr

异趾型(Heterodactyl)

更特别的是,咬鹃同为两趾前两趾后的趾型,但却拥有有别于对趾型的内在,它们将第2趾朝向后方,形成了类群独有的异趾型(Heterodactyl)


异趾型(Heterodactyl)


与啄木鸟等有类似脚趾排列外形的咬鹃(图中为一雄性粉胸咬鹃)。而足底的肌腱显示了它的第1、2趾与第3、4趾分别为不同肌腱分支的延伸,第2趾与第1趾一同朝向后方(左上图示左脚)
鸟类图片引自sohnjoo's photography
足底解剖示意图来自Catalogue of the specimens illustrating the osteology of vertebrated animals, recent and extinct, contained in the Museum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via wiki

前趾型(Pamprodactyl)

此外,还有四根脚趾可都朝向前方的前趾型(Pamprodactyl),四趾朝前就形成了一个可以挂在峭壁上的小钩子。而这也是少数类群才具有的特征,在我们较为熟识的鸟中,雨燕是这样的类型。


挂在陡崖上的一群大黑雨燕
图源:WikiAves.com


雨燕足部特写
图源:inf.news


北京雨燕
北京晚报via文汇报

脚部皮肤

不过,你注意到了吗?鸟类脚部的皮肤也有对不同类型生活的适应。

最显见的,一些鸟类的脚趾间有膜相连,形成蹼足,这是对水生生活的典型适应。蹼足不仅可帮助鸟类划水,还有助于它们在光滑或松软的基质上行走。


这是鸭掌!
图源animalworldfacts.com

此外,鸟类脚部的皮肤还会将它们的脚趾包裹成不同程度的并趾(Syndactyly)。佛法僧目的鸟类,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翠鸟,就拥有典型的并趾型足:朝向前方的脚趾均被覆盖着角质鳞片的皮肤连接起来,甚至仅有最末端的趾节与脚爪未被固定在内。



一种翠鸟(Chloroceryle aenea)侏绿鱼狗,和它的并趾型足底面观。角落的线图示意了脚趾的排列和趾节数,以及被皮肤包裹在内的部分(橘红色块)。
翠鸟图片引自wiki
足部CT扫描特写引自Höfling and Abourachid (2021)

这样的并趾型足增加了翠鸟的脚底平面,使其能够在停歇时抓住更细的基质。

事实上,这样自脚趾基部连接趾节形成的足部并趾(follow Raikow, 1985),在常栖于细处并活动于其上的鸟类间很是普遍,像蜂鸟、霸鹟、杜鹃、咬鹃……以及啄木鸟、巨嘴鸟所属的鴷(liè)形目,它们趾型有异,但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并趾型足。

而通常把握相似材料的鹦鹉或猛禽却不具有并趾特征,四根脚趾都不受束缚,可以自由活动,这是因为它们的脚承担着辅助处理食物或抓取猎物的重要功能。


一只和尚鹦鹉正在用脚吃饭?
animalspot.net

在鸟类行走、跳跃、奔跑、飞行起落时,脚底的皮肤始终是与不同基质直接接触的界面,包裹着鸟类脚部的鳞片也可观察到不同的类型。

如鸟类的“小腿”和脚面上常覆盖矩形或多边形,尺寸较大,可能部分重叠的鳞片,它们由β-角蛋白构成,而脚底通常是α-角蛋白组成的,较小而柔软的鳞片。


鸟类脚面上的大块多边形鳞片与脚底板上密集的小型鳞片
图源:istock

特化的类型,如用脚抓鱼的鱼鹰(鹗),拥有锋利的足底鳞片,以更好地固定猎物。



捕鱼达鸟和它的利器
图源:探纪自然via ifeng.com

一些猛禽和北方鸟类,如金雕、雪鸮、松鸡、雷鸟等,足部表面缺乏鳞片,由羽毛覆盖。这样的“毛脚”表型,在人工繁育的家鸽和鸡中也并不罕见。




生活于北极的柳雷鸟,和它的“雪地靴”
图源:Flickr and wiki
由左向右:足部表面为鳞片的野生型(scale)至繁育出不同程度“毛脚”的鸽子们
图源:Domyan et al. (2016)

鸟类化石中也不乏足部鳞片的报道。至早白垩世,古鸟类中即已出现所有可与现代鸟类相对应的鳞片类型。而与鸟类亲缘关系相近的带羽毛恐龙,也有多种形态类似的脚部鳞片的报道。

脚部鳞片

那么,鸟类的脚部鳞片与带羽毛恐龙的脚部鳞片是否具有相同的起源?这还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但至少目前认为,现代爬行动物的鳞片、鸟类的羽毛和“小腿”鳞片,以及哺乳动物的毛发,是来自共同祖先(或可追溯到羊膜动物共同祖先)的同源结构。即便如此,鸟类与现代爬行动物相似的鳞片可能也只是演化上趋同的结果——鸟类“小腿”和脚趾表面的鳞片很可能是在羽毛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鳞片在非鸟恐龙和鸟类中的演化细节,还需要更多化石记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的深入探究。

一件近乎完整保存的近鸟龙(Anchiornis)右后足化石(a),荧光下(b)可见多种鳞片类型;d为据此绘制的示意图
图源:Pittman et al. (2022)

知识补充:鸟的后肢

人类(左)鸟类(右)的腿骨对比
图源:Kriota Willberg, 2011

鸟类的“小腿”其实也是“脚”的一部分。鸟类的运动是趾行式的,对应人类的来看,就相当于在“踮脚走路”。同时,脚掌和足后部脚跟的一部分骨骼发生了愈合,形成了这段解剖学上称为跗跖骨(Tarsometatarsus)的“小腿”。仔细看,这段“小腿”也在踝关节之下呢。

来源:中国古动物馆 保定自然博物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