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特殊指挥机制,是造成前线德军无所适从的重要原因
二战德军特殊指挥机制,是造成前线德军无所适从的重要原因
德军在二战中的指挥机制经历了从参谋本部制度到元首独断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德军的作战效率,也成为了其最终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一战后德军指挥体系的建立,到二战期间指挥机制的演变,再到其对前线作战的影响,全面解析这一历史过程。
提到德军在二战的进攻能力,二战史学家们大都会客观地认为其军事素养和单兵素质高于盟军。实际上,我们从一战后德军重新崛起的进展来看,其指挥体系的不断调整和多次整合也起着关键的决定因素。从一定程度上讲,德军在二战中从辉煌走向失败,与其指挥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战后德军如何建立起统帅部与三军机制的。
建立参谋本部制度,是德军率先在军事指挥领域创新的一个伟大创举
提起战争理论,中外史学家们都会不约而同把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放在首位,因为这部著作,把战场上的军事理论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也正是有了这部理论的指导,德军在一战中虽然以战败国定论,但其指挥体系和指挥效能在交战双方还是处于上风的,这不仅是德军从建立参谋本部制度保留了一个良好的传统,还使战场各军兵种有了统一的指挥机制。
好多人可能有疑问,德军参谋本部制度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实际上,一战结束《凡尔赛和约》专门对此有条制约,德军除保留10万陆军外,要取消参谋本部和空海军。从这点就可看出,英法对于德军参谋部的作用还是非常有忌惮的。
但从1918年到1938年二十年时间里,德军明里取消了参谋本部,暗里仍然把参谋部的人员分散到各个部队或者民间团体,继续从事着战时军事研究,这也为二战德军的重新崛起打下了基础。
第三帝国元首上台,迫使参谋本部制度失去了原有意义,德国陆军风光不再
熟悉欧洲战史的都知道,一战时,德国的陆军号称欧洲第一,其陆军规模也领先世界。但随着第三帝国的建立,元首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为闪击战服务的装甲力量上,对陆军的作用仅仅是为装甲集团充当炮灰。
因此,在1938年之前,德国仍然保持着参谋本部的体制得到调整,代之以陆军参谋部、空军和海军参谋部以及元首(统帅部)分级指挥体制。本来,在原参谋制度下,各军级单位和参谋本部延续着战时双长负责制,即军长和参谋长同时有对战时的决策权,在双方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军长有权向上一级提出建议,参谋长也有权力向上级提出战斗决心,这种制度的好处,避免了一长制带来的片面主观判断,从而使战斗决心更具全面和客观。
但是,德国元首上台后,在闪击波兰前,他把这一指挥机制给废除了,其主要原因除了对参谋机关的作用表示不信任外,还与他实现自己的独断理想有很大关系。为此,他不仅限制了各级参谋长发挥决策权的作用,还取消了元首与参谋总长同时负责制的传统,为自己掌管全军扫清了障碍。
二战爆发,德军令出多门的混乱指挥体制,成为制约前线将士进退的重要因素
苏德战争爆发后,在一系列的战役行动中,德军迅速发现新创建的指挥体系并不能促进闪击战的打击效果,相反,在陆海空各自为战和统帅部越级指挥下,前线军官变得无所适从。
在莫斯科战役前,元首突然命令进攻莫斯科的部队停止进攻,转尔调头南下发起了基辅战役,这让德军陆军参谋部很是气愤,不仅使苦心策划的巴巴罗萨计划毁于一旦,也让德军参谋部从此变成了传令兵。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元首听信空军元帅戈林一面之词,以为德国空军真能将四面楚歌的第6集团军救于围城之外,结果造成保卢斯几十万德军命丧城中,第6集团军城下投降。此役的结果与当时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逃亡如出一辙,当时,也是戈林承诺能让空军在海滩将英法联军消灭干净,结果不仅德国空军没有履行承诺,英法三十多万部队却成功回到英国。
因此,当德军统帅部认为需要,他可以随意撤换任何一个参谋长,一些原本忠于职守的高级将领不得不转变观念,岗位重不重要是次要的,关键的是要忠于元首。这样就出现了凯特尔和约德尔上将这样的参谋人员,其结果,德军的战场形势得不到有效反馈,元首的命令却可以直达前线,这种一边倒的局势使德军前线没有了充分的自主权。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闪击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