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舞出茶香,这是黄岩人的松弛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舞出茶香,这是黄岩人的松弛感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995542

在浙江黄岩的茶山之间,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新前采茶舞。这种源于明末清初的舞蹈,不仅是茶农们庆祝丰收的方式,更凝结着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满山翠绿,茶青淡黄之际
是茶农们最忙碌也最幸福的时候
劳作,是辛苦的
但当茶香弥漫,收获的喜悦涌上心头时
他们便以欢快的舞蹈庆祝这丰收的时刻
这份独特的喜悦和庆祝方式
便化作了流传至今的「采茶舞」



「新前采茶舞」是流传于黄岩新前街道的一种民间舞蹈,源于明末清初时期黄岩乡村的采茶歌、采茶戏,表达了一群采茶姑娘上山采茶(劳作)时的欢快情景,是七里村一带农民逢年过节、庙会集市时庆祝茶叶丰收的自娱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采茶歌词源于茶农们在实际劳动中所积累的素材,比如:“正月采茶是新春,敲锣打鼓闹盈盈,前村狮子抢绣球,后村滚龙大翻身”。表现了解放后,农民生活日益富裕,欢欣鼓舞的内容。再如“六月采茶茶叶粗,粗叶细制用工夫,采茶不怕太阳晒,烘焙不怕砻糠火”。则表现了茶农在采茶、制茶时辛勤劳动的内容。唱词通俗简单,节奏感强,很受群众喜爱。

配乐上,《新前采茶舞》以流传在黄岩民间的江南小调为舞曲,由二胡、笛子、扬琴以及打击乐伴奏。以12花名而起调,用12个月时节编成唱词,前6个月为正采(即顺采),后6个月为反采(即倒采)。一般来说,正采茶较为抒情、平稳,歌唱性较强;倒采茶曲调欢快、跳跃,衬字衬词大量运用,显得富有生活气息。

表演上,《新前采茶舞》的基本步法保持了地方传统戏曲的旦步、身段,吸收了戏曲的某些因素。指法在模拟采摘茶叶形态基础上加以适当变形,利用腕、肘的上下套叠和左右交叉,动作简单,形象优美,细腻逼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采茶指法“兰花手”。阵法有独特的民间“阵谱”(走阵),有“犁绞箱”“四角”“干枣娘”“盘龙”“四花”“8字阵”等,唱一段变化一个队形,阵法变化流畅。

新前采茶舞的动作流畅而雅致,整体舞蹈画面犹如一幅清丽的画卷,细腻地勾勒出采茶姑娘在山峦叠翠的茶园里忙碌采茶、欢歌笑语的身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热烈期盼。



新中国成立后,采茶舞的唱词、曲调、形式由七里村王天明、王明伦、王植芳等老艺人挖掘,经宋法明、李敏山等口传身授和黄岩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江月娥整理编排,形成了极具江南文化特色的民间小调歌舞。

1956年,黄岩文化馆派新前采茶舞的第三代传承人江月娥再次整理加工,在参加黄岩县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演时,轰动全场,并获得了演出一等奖。

1957年,《采茶舞》参加了温州地区民间舞蹈会演,获一等奖。同年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奖。

1959年,《采茶舞》参加了浙江省歌舞、曲艺、木偶会演,获一等奖,并留在杭州公演一周。从此,《采茶舞》这一民间艺术便大放异彩。


20世纪80年代,新前采茶舞重新组织编排,对舞蹈风格、服装、道具作了必要的艺术处理,入编全国重点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成为浙江省代表性的一个民间女子歌舞。

到了1997年,《黄岩采茶》被编入了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华舞蹈志(浙江卷)》

2004年4月,《新前采茶舞》的专题片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播出。

2009年,新前采茶舞被列入了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0年,结合时代特征,组织专家、乐队重新录制舞蹈音乐,制作舞蹈背景视频,编排舞蹈风格,并对服装做了必要的改良,使新前采茶舞焕然一新。

如今,作为新前采茶舞的新一代代表性传承人,金钗带领着队伍穿梭于乡村礼堂,以舞为媒,传递茶文化之精髓。她们用曼妙的舞姿,诉说着采茶舞的故事,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源自黄岩山水间的清新与雅致。

黄岩新前采茶舞,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山水的滋养下,随着余音袅袅的江南小调,人与茶叶共舞出一缕清雅,演绎出了流传百年的乡村美卷!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