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跨境电商+产业带:协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跨境电商+产业带:协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2A0729A00

跨境电商与产业带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进入了深耕国内供应链的新阶段。“跨境电商+产业带”是跨境电商对各地优势产业带全面赋能、推动特色产品出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自主品牌的模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典型场景。

202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提出,鼓励各地方结合产业和禀赋优势,创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带动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出口。“跨境电商+产业带”是推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产业带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目前,各地积极打造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已经形成多种类型的“跨境电商+产业带”。

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如何在新形势下持续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带”高质量发展亟需关注新情况、新模式、新问题,剖析内在机制,破解行业发展难题,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助力我国经济韧性发展。

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已经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随着跨境电商出口带动效应的不断增强,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带”呈现出集聚化、品牌化、高端化和全球化等新特点。

跨境电商集聚化

近年来,东部沿海是中国跨境电商的集聚区,且集中度持续提升。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排名前五的省份占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比重从2021年的40.63%提升到2022年的69.7%。目前,“跨境电商+产业带”在东南沿海较为密集。其中,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在2022年实现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地级市全覆盖,“跨境电商+产业带”集聚效应日益显著,如广东顺德是“中国小家电之都”,是全球最大、配套最完善的生产基地之一;浙江诸暨是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山东青岛拥有假睫毛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全球份额的70%。

传统工贸品牌化

跨境电商助力传统工贸企业实时把握消费需求,推动产品直达全球消费者,促进产业带上的传统工贸企业快速打造全球品牌。一方面,“跨境电商+产业带”上的传统工贸企业品牌意识持续觉醒。产业带上的工贸企业大部分都是做代加工起家,在跨境电商刚兴起时,成为跨境电商平台上商家的供货方。随着跨境电商规模及带动效应的增大,产业带上的工贸企业凭借自身对研发、设计、生产的把控,更愿意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直接与海外市场对接,进一步强化品牌理念,积累消费者认知和信任。另一方面,“跨境电商+产业带”上的传统工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做品牌的周期更短、效果更佳。通过传统外贸渠道,工贸企业做品牌的周期较长、成本高,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运营;而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工贸企业做品牌的周期大幅缩短。

出口品类高端化

一方面,传统优势品类的技术含量快速提升。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的传统优势品类是服饰鞋履、3C电子和家居。随着工贸企业对细分消费人群和消费者意见的梳理,传统优势品类向强调功能、健康和环保转变,产品性能提升。另一方面,基于高技术密度的品类不断扩展。产业带的生产能力与多种成熟技术的融合创新,产生大量技术含量高的新出口品类,且成为全球热销品。如家用储能产品、家用3D打印机、四足机器狗、无人机等。

中小企业全球化

跨境电商加快赋能产业带,助力更多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跨境电商平台推动产业带赋能计划,加速新业态与优质供应链的融合,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如2019年以来,阿里国际站实施“全球产业带计划”,针对地方特色产业开设产业带频道,通过物流、支付、营销等全链路数字化服务助力我国产业带中小企业出海。亚马逊全球开店通过“产业带启航十条”和企业购产业带加速器,促进跨境电商与产业带融合,3年目标为覆盖超100条产业带。2023年销售额超过100万美金的中国卖家数量同比增长超25%,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中国卖家数量同比增长近30%。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目的地以欧美为主,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拓展。随着跨境电商平台持续优化国际站点,提升本土化服务,补齐中小企业国际化短板,将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全球化步伐。

“跨境电商+产业带”的制约因素由跨境电商和产业带两侧问题共同组成,主要表现为产业带技术研发投入不够、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难点、产业带和跨境电商都存在生态协同较弱、制造业和跨境电商都存在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

技术研发投入相对不足

我国技术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国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在不断提升,从2017年的17606.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278亿元,年均增长11.19%。其中,2022年我国R&D经费首次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2.55%,但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仅为6.32%。而欧美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占比基本稳定在12%以上。如我国纺织产业带,服装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没有形成生态圈;面料企业因国内对低价的追求,创新研发投入不足,最终导致我国服装制造缺乏高端、时尚、高品质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

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难点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进展,但侵权认定、纠纷解决和打击售假仍面临挑战。一是侵权行为在网络环境下主体难以确定,行为隐蔽多样,使得侵权事实难以判定。二是跨境电商小额订单多依赖平台规则处理纠纷,鲜少通过诉讼,国际争端解决尤为困难。缺乏统一的国际管理机构和通行条约,平台规则受制于所在国法律差异。三是跨境售假主体通常为贸易或电商公司,这些公司往往不留或仅留少量库存,接到订单后委托生产并直接发往海外,这增加了调查和打击跨境售假的难度及成本。

产业生态协同性需提升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产业生态协同不足。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依然面临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偏弱,区域产业链同质竞争现象突出。以纺织、轻工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尽管形成了跨区域的带状分布和技术创新体系,仍面临产业链协同不足、同质竞争和创新动力缺乏等问题。另一方面,“跨境电商+产业带”虽在发展,但产业服务生态不完善。部分产业带的物流、金融保险、国际税务、品牌孵化等跨境电商服务商的服务能力不足。同时,跨境电商平台在匹配和链接产业带时,深耕的方式和途径有待进一步提升,要从赋能卖家(贸易商)向赋能工厂转化,以实现更有效的产业转型和持续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一方面,我国制造业技术人才缺口逐年增大。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预计2025年将增至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业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人,且这一短缺现象预计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短缺问题突出。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导致专业人才供需关系紧张。据第三方机构测算,跨境电商行业同样面临人才需求缺口超400万人的挑战,且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推进,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和复合,人才缺口问题将持续扩大。

对策建议

鼓励跨境电商产业带研发创新

鼓励先进适用技术在产业带推广应用。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带”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优化产业带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制造业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支持面向“跨境电商+产业带”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产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建设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大力推进产业带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立足不同产业带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产业带中小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软件更新换代。以适应跨境电商场景为重点,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树立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带”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

完善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是开展产业带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聚焦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侵权,组织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加强执法和专项行动。针对进出口高风险渠道侵权,加强与跨境电商平台的信息分享与合作,开展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二是构建全方位立体防控体系。健全跨境贸易知识产权工作整体推进机制,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知识产权国际执法合作,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三是建立服务“跨境电商+产业带”的长效机制。聚焦产业带企业实际需求,鼓励引导国内外权利人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完善关企联系机制,畅通维权渠道,持续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四是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话题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国际经营的合规意识和风控水平,帮助其加强与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的对接。

提升跨境电商产业带生态服务

促进产业园区和产业带集群整体改造升级。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中的产业园区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实施整体数字化改造。以特色产品制造业集群为引领,促进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和产业链协同化。探索平台化、网络化等组织形式,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支持重点行业建设“产业大脑”,服务全行业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提升。促进产业带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带的全球竞争力。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商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商,支持跨境电商平台探索“跨境电商+产业带”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良好的跨境电商发展环境,提升跨境电商产业服务能力。

健全人才培养与供求调节机制

建立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调研市场需求,开设符合“跨境电商+产业带”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以“政产学研”合作为基础,推进跨境电商人才孵化项目,推广高校与企业点对点合作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大对相关领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建立标准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推出有行业公信力的跨境电商证书,积极推广执业证书在行业内的使用和认可。加强对“跨境电商+产业带”人才的职业规划和引导,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对接平台。鼓励人才向“跨境电商+产业带”集聚,提供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等方面的支持。举办跨境电商人才交流活动,提升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素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