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代机”曝光:体积超大隐身更强,目标制霸第二岛链
中国“六代机”曝光:体积超大隐身更强,目标制霸第二岛链
12月26日,一架外形独特的试飞机型在J-20S的伴飞下掠过成都市区上空,引发了国内外对中国六代机的广泛关注。尽管目前对六代机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可以确定的是,新一代战机将在飞行性能、隐身性能等方面超越现有型号。本文将从飞行性能、隐身性能和载荷航程三个方面,为您解析这架神秘的试飞机型。
更全面的飞行性能
从网友拍摄的现场视频照片来看,成飞此次试飞的机型采用了无尾翼菱形翼布局,机翼前缘后掠角超过50度,机身与机翼高度融合,形成大型升力体结构,极大地提升其升阻比并降低了高速阻力。
而从视频照片的后向角度,则曝光了更多细节:此时该机型展开了类似无尾飞翼布局飞行器上采用的开裂式阻力方向舵,以满足取消垂尾后的亚音速段方向控制。这一整体设计与成飞在某公开学术文献展示的某新型气动控制方案极为相似。
另一方面,该机发动机尾喷口设计迥异与现役各型战斗机;由于取消垂尾,以及翼展设计限制了航向控制力臂,仅靠机翼阻力方向舵在超音速段其控制能力将不足传统布局战斗机的50%,因此该机有可能采用射流矢量技术同时满足高速状态下俯仰与航向控制。
从部分照片侧面角度看,此次试飞机型同时采用腹部加莱特进气道与背负式DSI进气道。谈起DSI进气道可能国内更为熟知,因其结构简单、重量轻、维护便利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枭龙、歼10C、歼教-9、歼20以及刚露面不久的歼35等多机型上,而加莱特进气道仅在早期国内四代机(五代机)预研方案中出现后。然而,从国内科研追踪来看,由于加莱特进气道高速特性更好,对该布局进气道研究并未暂停。为进一步挖掘潜力国内还推进可变内截面加莱特进气道研究并进入工程应用阶段,以进一步提高2马赫以上总压恢复系数、并适应更广速域。而这也意味着此次试飞机型的最高速度有可能突破2.2马赫,并在获得不低于歼20机动特性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速度满足纵深穿透和典型交战点的机动性
更高的隐身性能
目前,现有的J-20、F-22等五代机多半是针对特定波段的雷达隐身——一般都是针对X波段的全向隐身与部分角度S波段隐身;而面对雷达技术的日新月异,乃至红外、光学等探测手段的异军突起,六代机可能要做到大部分方向X与S波段隐身,以及部分方向对L波段甚至更高的UHF等波段隐身,还要兼顾更好的红外隐身。
在取消鸭翼、腹翼、垂尾等舵面,且机翼前缘与边条明显衍伸至机头部分后,该机的全向雷达散射截面积将明显缩小;此外其尾部喷口狭窄缝隙结构再配合有引流设计的流体矢量喷管,该机的红外特征也会进一步缩小,该机的隐身频域和空间范围拓宽,使之能够支持其穿透高威胁区域纵深。
更大的载荷与航程
从视频中伴飞的J-20S对比来看,此次试飞机型整个三维尺寸也明显大于现有的J-20,机体长度预计到26米以上、翼展超过16米。可能是因首飞缘故,该机主起落架也全程处于释放状态,而我们也得以窥见到试飞机型独特的串列双轮主起落架结构,有可能是以支持增加的着陆重量。
而战术飞机采用类似主起落架布局仅在MIG-31、SU-34见到,这意味着此次试飞机型设计最大起飞重量有可能超过45吨,如果该机在若干年内列装,将成为当前全球最重战术飞机。结合该机型高度翼身融合布局结构带来的内空间,以及更大的机体尺寸,该机的载油与载荷系数、以及大型弹药挂载能力也将比J-20明显提高。
当然尺寸与重量的提升也带来其它难题。有研究表明,如果以现有的两台WS-15、F-119等级发动机,当以45吨的起飞重量、作战半径需达到2200 km时 ,必须使用机翼前缘后掠角 35°左右的布局以提高升阻比,因此最大速度只能达到1.5马赫。而直接对现有发动机增退或提高机翼前缘后掠角固然可以提升高速特性,但也会造成航程缩水。这就需要机型搭载发动机在推力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控制油耗增长,如采用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
图注:诺斯罗普公司 FA-XX 飞机参数权衡
而在2024年珠海航展中,我国展示了200+kn级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有可能在未来适配到此次试飞机型上。
图注:珠海航展展出的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机夹组件
而通过上述这些,该机型有能力以更大航程、更大载荷在第一岛链能够支持持续交战,甚至在第一岛链外凭借更大载荷与更大更深的弹舱,通过搭载远程空空导弹与其它防区外武器打击第二岛链空中及陆海目标。
结语
尽管此次试飞机型的更多技术特点与技术规格尚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它所处的全系统一定比上一代飞机更大更重更复杂。值得一提的是,成飞某机型的同时,沈飞某疑似六代机试验机型也在J-11的伴飞下进行了首飞。再对比海的对面的进度,如果此前我国战术飞机是摸着前人过河,今天的我们在未来战机的探索正“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