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翠湖到西南联大,重新发现昆明
从翠湖到西南联大,重新发现昆明
昆明,这座被誉为“春城”的城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游客。从翠湖的宁静到西南联大的历史,从文林街的文艺气息到老城区的历史建筑,昆明的魅力远不止于表面的平平无奇。
重新发现昆明
我喜欢云南,甚至可以称为热爱。20岁到丽江大理旅行,它们在我初次抵达就以其高原风景的壮美带来冲击,让我念念不忘、时常前往。直到30岁,我从北京搬到了大理生活。
但这些年里,我从没留意过昆明。不就是平平无奇的省会么,和大理的苍山洱海、丽江的古城雪山、怒江的险峻奇突、腾冲的温润古意等州县相比,昆明显得那么平淡。它只是我偶尔搭飞机、换火车汽车的交通中转站。
但生活和年龄增长终究会教给我很多。你不再仅仅从大开大阖的外观去评品风景和城市,开始沉入生活的细微纹理,在看似平淡的街道上发现风景。我就是这样重新发现了昆明。
2020年和2022年夏天,我到昆明出差、旅行,在翠湖、文林街一带,走过香樟树下的书店、面包店、米线店、咖啡馆,突然就感受到属于昆明的生活之味,那是高原清透阳光下的舒缓与沉静。尤其是翠湖,它自带一种深入骨髓的宁静悠闲、风雅淡定,具有强大的俘获人心的力量。
于是,我在2024年春天搬到昆明旅居生活。住在翠湖附近,时常在傍晚去翠湖散步,看微风吹拂下的“一一风荷举”,走过附近的圆通寺、北门街、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原国立西南联大旧址)。
借着这些地方历史文物的蛛丝马迹,阅读相关书籍,我才在汪曾祺、林徽因、老舍、沈从文等许多近现代文史大家的笔下,看到了一个历经沧桑、熠熠生辉的昆明。
我的行走范围也随着他们的笔触而不断扩大。昆明市博物馆,真庆观,东西寺塔,巡津街……这些在大众认知中并不知名的地方,游人稀少,却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痕迹或宗教、建筑价值,得到梁思成林徽因及他们领导的营造学社的考察记录。
如今,许多古迹仍然存在并得到保护。它们的四周已是沧海桑田,要么成为繁华的商业区,要么被古旧的住宅楼围绕,或者是遍布文艺情调咖啡馆的市井街巷。而这一切,都让在昆明老市街的行走充满了丰富的滋味和喜悦。然后,你也会喜欢上这座有历史也有烟火、带着民国气息的文艺之城。
翠湖:昆明的眼睛
来到昆明,你无法不从翠湖开始。用汪曾祺的话说,“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是昆明了。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无论从哪个点开始,绕着翠湖走一圈,再步行到翠湖深处,欣赏湖中风景、满塘荷莲、竹影摇动,你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翠湖赠予的礼物:清爽和愉悦。高原通透的阳光微风,与翠绿的湖水、树林、莲叶交相映照,具有荡涤污浊与疲惫的能力。
翠湖深处满塘荷莲。
这或许是从古至今来到翠湖的人们的共同感受。汪曾祺是这么说的:“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老舍则称赞翠湖“比什刹海要好一些。湖中有荷蒲,岸上有竹树,颇清秀”。他还说,“昆明的树多且绿,而且树上时有松鼠跳动!入眼浓绿,使人心静,我时时立在楼上远望,老觉得昆明静秀可喜。”
如今,翠湖周边是大学及历史建筑,以及众多的旅馆、咖啡馆、住宅区等。居民和游客交织,日常与非日常同时存在,生活和诗意交融共存,平衡着这里的气息。
坐在翠湖边的咖啡馆,感受日常烟火气。
历史的回响
看完了翠湖风景,参观完讲武堂、卢汉公馆等历史遗迹后,你可以沿着圆通街走到北门街,来到北门书屋的旧址。那是李公朴先生在1942年创办的书店,成为昆明进步学生、知识界人士的聚会场所。
今天,书店原址在周边大拆大建风潮中得到保留,两层木质小楼古旧斑驳,变成了餐厅、杂货铺。当你走进北门小馆或隔壁的A table法式烘焙店,仍能看到老式格局:中间有狭长庭院,内里建筑有鲜明的民国之风。坐在里面用餐、喝咖啡、看书,感受历史的幽深、阳光打在身上的温暖,不失为一种惬意。
若为书店的不存在而感伤,步行三分钟,你便来到北仓坡的东方书店新馆。书店创始人王嗣顺,昆明人,毕业于北大英语系,是胡适的学生。1926年,他回昆明后创办了东方书店。1937年,西南联大师生来到昆明后,这里成了联大师生经常光顾之地。
如今,当年东方书店所在的文明街游人如织,书店也于2018年在原址复建,尽可能地保留了它原本的模样。久远的历史底蕴,木质的阁楼,窗外绿意幽然的树景,让东方书店成为迷人的所在。
但若你也是喜欢安静的爱书之人,想要远离街上拥挤的人群和吵闹,那么北仓坡的东方书店新馆是不错的选择。它位于小巷深处,需要爬一道浅坡方可抵达。店里人不多,人们悄声说话,坐在沙发上看书、喝茶,让书店呈现本来的样子。
前往北仓坡的东方书店,需要走一道浅坡。
从书店出来,沿着北门街、丁字坡一直走,便来到了云南大学,它和附近的云南师范大学满溢着西南联大的气息。
云大的映秋院,1938年林徽因受彼时云大校长熊庆来委托而设计的女生宿舍。它得到彼时云南省主席龙云夫人顾映秋的捐款,故取名“映秋院”。此外,云大校园的会泽院、至公堂等,都是悠久的历史建筑。仅仅是走近它们,看着厚重的砖木构造和强烈的民国风格,你也仿佛重回1930年代的中国。
而在云南师范大学,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是昆明之旅不可少的一环。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当年联大师生们如何跋涉千里,从长沙走到昆明,抑或走海路绕行越南、再经滇越铁路抵达昆明。这些求知若渴的年轻人们在炮火中追求智慧和真理,创造了一代中国人的奇迹。李政道、杨政宁、陈寅恪等,无不是在西南联大得到滋养和成长,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
滇越铁路。
城市的脉络
翠湖环线之外,昆明市区还有另一条路线,值得你花上一天时间走走看看。起点是昆明市博物馆,到真庆观、石房子,再到东西寺塔、巡津街。它们都在步行可抵达的范围,是绝佳的人文历史行走路线。
昆明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有千年历史的地藏寺经幢。它是12世纪大理国统治云南时期的官员袁豆光所立,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佛教气息。它曾湮没于河道淤泥之中,直到1911年重见天日。
昆明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地藏寺经幢。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1938年1月抵达昆明后,带着昔日同僚们重新开始了营造学社的工作,考察昆明及周边的古建筑。4月,梁思成弟子刘敦桢、莫宗江便调查测绘了地藏庵经幢,留下了精细的测绘图,发掘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它也是国内现存经幢中雕刻最为精美、造像最丰富的一座,是一代代昆明人的珍宝。如今的昆明市博物馆,便是在经幢原址建起来的。
从博物馆出来后,沿着拓东路步行325米,你会经过一座道观真庆观。它始建于元明,如今是昆明市中心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亦是梁林考察过的一座道观。现在,它除了用于祭拜祈福之外,还开设了茶室。走累了就在院子坐下,喝一杯滇红,欣赏观内建筑,是绝妙的审美体验。
出真庆观步行800米,便来到了尚义街和北京路交叉口的石房子,这是爱国将领李鸿谟旧居。
李鸿谟旧居石房子。
李鸿谟,抗战时期云南省警务处长、云南防空副司令及昆明警备副司令,因其地位和好客,加之府内中西厨师的高超技艺,使得石房子成了龙云、卢汉等云南军政要员集会的重要场所,蒋介石、宋子文及来华助战的美国将军史迪威、陈纳德都曾在这里受到接待。
1949年,李将军随卢汉和平起义,1950年2月解放军进驻昆明,卢汉在此宴请陈赓和宋任穷将军。它也因此成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是历史建筑,但现在它依然得到了利用,因而散发出生机和呼吸感。一楼是咖啡馆和茶馆,木质百叶窗棂具有南洋风格,让人仿佛来到了清迈。二楼是古董家具馆,摆放着年代各异造型优美的中式家俱。
那天,我恰好遇到主理人臻目,得知这些是他从各地收罗来的古典家俱,从美国拍卖来的有飞虎队队员签名的照片,队员们使用过的白色咖啡杯,民国时代的挂钟等等。
坐在这样一栋充满古意的石头房子里,你很难不想像曾在这里上演的觥筹交错、风云变幻,以及那些改变历史的决定,决定背后的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时光流转,如今这里成了普通人也可进来休憩、游玩的场所。身处其中,你无法不感受到时光变迁的纵深感。
离开石房子,步行1.5公里,便到了东寺塔,它和400米外的西寺塔遥遥相望。它们始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后在地震中几次倾圮,于明清时重新修葺。1980年代成为文物,期间得到数次维修。梁林在1938年后也曾调查测绘东西寺塔,为昆明最古老的建筑留下宝贵记录。
昆明东西寺塔。
参观完东西寺塔后,再往南走一点,便来到了敬德巷、巡津街一带。如今,这里散布着许多颇有风格的咖啡馆、茶馆、杂货店,是很受昆明年轻人喜欢的街巷。
它也同样带着历史文化气息。梁林在1938年抵达昆明后,住在巡津街9号的止园。如今这栋小楼已经消失,在考证中它位于巡津街和铁皮巷的交界处。无论是止园,还是北门街现已消失的唐家花园,抑或昆明北郊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都为梁林一家提供了安顿身心之所。
昆明,也带给林徽因莫大的滋养和安慰。彼时,林徽因在漂泊辗转和繁重的工作家务中,身体每况愈下,加入空军的三弟林恒战死沙场更是沉重一击。1946年,林徽因不得不从重庆再返昆明养病。她在写给好友费慰梅的信里表达了重返昆明的喜悦:
“你知道,我是为了把病治好而来的,其次,是来看看这个天气晴朗、熏风和畅、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昆明永远那么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一个人在外面有个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
而这座城市,和至今有幸存在的古建筑,或许也无法忘却这位建筑师、诗人带来的恩泽与情意。还有更广大的西南联大师生们,他们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重痕迹,让昆明至今仍因他们而弥散着知识、智慧与历史之光,从而显得无比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