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标签如何重塑公众认知与行为?
AI标签如何重塑公众认知与行为?
在全球人工智能(AI)技术爆炸式发展的今天,公众对于AI的认知不仅来自于技术本身,更与其所赋予的标签息息相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牟怡教授近期在《世界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见解,特别是在AI对人类决策行为的潜在影响上。
2024年3月,澎湃新闻·对齐Lab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公众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AI的态度表现出“短期积极、中期期待、长期担忧”的複杂情感。尽管65.7%的受访者认为AI的影响在正面,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并不等同于对其真正的理解与认知。这一调查彰显了AI在人们生活中的日渐重要,同时也暴露出公众对AI的理解深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个人特质,也包含文化背景与技术场景。
在研究中,牟怡教授提出,技术中立原则受到越来越多人质疑,特别是技术名称的影响已引起学界的关注。2019年,三位荷兰学者的实验表明,技术名称本身对公众态度有显著的影响。此后,2021年一中国学者团队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称谓如何通过认知机制,间接影响行为意图和情感反应。例如,涉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验给出了不同称谓的影响—其中“无人驾驶”给受试者带来了负面认知,而“完全无人驾驶”则产生了较为正面的印象。
不仅仅是技术名称的简单替换,AI技术赋予的标签会更深层次地影响公众决策。例如,在电车难题这一经典伦理学实验中,通过将智能代理标记为“专才”或“通才”,研究发现专才型智能代理能够显著改变人类用户的决策行为,促使他们朝向与智能代理一致的选择。这样的研究揭示了AI标签如何在道德判断中发挥影响力,甚至在高度依赖人机决策的场景中,可能对人类扮演的角色带来深远影响。
此外,牟怡教授的研究还探讨了AI技术的“国籍”对公众信任的影响。数据显示,公众对AI生成内容(AIGC)的公信力与AI的开发背景及开发者的国别紧密相关。例如在中美贸易新闻的实验中,公众对于由中国记者与国产AI协作完成的内容表现出更高的信任度。这一点再次印证了当今AI技术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特征和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们对AI的判断。
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公众对AI的认知提供了基础,也为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公众对AI的理解和接受与沟通提供了建议。作为科技传播的参与者,我们必须审视AI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确保公众得到透明和准确的信息。同时,技术发展的引领者也应当更多地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对技术传播的影响,以实现更恰当的技术标签与定义。
目前,AI的发展正在向着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易的工具,如简单AI,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内容生成、信息过滤和个性化推荐,从而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高效。而理解这些工具所传达的信息和背后的文化背景,将为我们利用AI所带来的便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AI的标签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或功能描述,它在塑造公众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潜力不可小觑。我们需要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现象,保持对技术的审慎态度,以应对未来AI引发的各种社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