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山——花山
天池山——花山
苏州天池山,又名花山,是苏州西部的著名景点,与虎丘、天平、灵岩并称“吴中四大名山”。这里不仅有清澈的天池、险峻的莲花峰,还有千年古刹寂鉴寺,人文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被誉为“吴中第一胜迹”。
苏州古城西面有座天池山,是“吴中第一胜迹”,与虎丘、天平、灵岩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大名山”。全中国有很多天池,而人文与自然景观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应该首推苏州天池山。
最早记录天池山的文字是出现于东晋时期。那时在天池山东横头观音山结庐修行的名僧支遁,发现天池山山腰当中长年积有一泓澄波泠盈的池水,就从观音山移居天池,苦心经营了廿年。因为支遁“清闻于朝”,感动了皇帝,“拨银十万缗”予以修建。《吴县志》载:“自晋时起,历有名僧高士,逸民遗老,以山宜就隐,乃营墓定宅,避世隐居。”所以天池山亦叫隐山。
从藏书方向沿西山坡登山叫天池山,如果从枫桥方向沿东山坡登山就称为花(华)山。不管从哪个方向登山,都可以看见山顶有一块约三层楼高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一样的巨石,所以峰名叫“莲花峰”。
我从藏书方向登山,刚刚到山脚下,穿过山门门厅,右手边是从山间一直跌宕下来桃花涧,据旁边牌子介绍:老底子在涧的两旁边种满桃树,桃花开的时光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的四个江南子就会到该搭来学王右军曲水流觞……我猜的是现在人牵强附会的。
过山门不多远路,就见一只巨大的石佛手从上到下竖在路上当中。
天池山的这只“佛手”和花山“佛手”遥相呼应,长八米七,阔三米八。“佛手”自然向下伸。手节头下垂,掌心向外,摊开五只节头指,向下普洒甘露。在佛教文化当中,这种手势称为“与愿印”,属于释迦五印之一,是布施、赠予、恩惠、接受的印。象征佛菩萨顺应众生祈求而作的印相,具有慈悲的意思。
悉,2008年大雪封山,唯有佛手纤尘不染,
沿鹅卵碎石铺设的山道向上,经过毛珵墓的石人石马拾级穿过林间山道,向左一转的时光,眼睛门前豁然开朗:
清水奇石,屋宇俨然,无限风光扑面而来,天池到了!据《天池山寂鉴寺图》记载:“山半有池,横亘数十丈。池中金波盈,澄清可掬。”这个天池是由钵盂泉、埊雷泉等汇集而成,清澈见底,水天相映。池边岩石上镌刻有“天池”、“水底烟云”题字,寓意深邃。池当中有小娘石、乌龟石、仙人脚等奇石。
左手边的郭诵梅、李根源手书的摩崖石刻“宛如桃源”、“天池山寂鉴寺”就映入眼帘。在这里稍微小憩,浣水拍照过后,就进入天池山的精华——由石城墙包围的寂鉴寺。
寂鉴寺创建于魏晋,最早是南朝刘宋会稽太守张裕的私第,曾经设置过罗汉和莲花。南宋乾道年间是秘书监张廷杰的别墅,建有享馆十几处。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道左和尚造的寂鉴禅庵。从此一直到清末,寂鉴寺香火一直兴旺,连绵五百年不衰。这座寺院最有名的建筑就是寂鉴寺石屋。
石屋飞檐翘角,古朴凝重,就像仿木古建筑,实质是全石结构。据考证,石屋是一三四一年到一三六七年之间所建。走进石屋,屋顶由六个雕刻精美的藻井组成,呈穹窿形,双龙飞舞,太极图、莲花如意,工艺精湛。但是那个特殊时期,石屋和寺院多次被破坏。现在重新建的大雄宝殿和放生池、双桥等,并且那个山间种了一万多棵香樟、黑松。石屋四周遭,竹成林,树成片,寺里石佛殿、韦驮殿、石钵盂等古迹也得到重新修置。比丘石、真彼岸、馒头石、天灯楼、金蟾峰、寿星读经石等景致,美不胜收。
从寂鉴寺登莲花峰山顶,老底子必须经过寺院西侧的山道,经过石鼓峰才可以到达。莲花峰南侧四十五度的石崖峭壁,现在已经开凿出全长三百多米的斗折蛇行的“天梯”。登上一百七十四米的莲花峰,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和苏州古城新区尽收眼底。
沿天池东坡下山,有一种进入深山老林的感觉。三面环山,山侧开口,栗树成林,密密匝匝,鸟鸣喈喈,泉水淙淙。东下莲花峰最先可看见乾隆登天池山的一篇散文石刻,字迹至今清晰可辨,全文占据约四平方米的面积,但篇幅仅占该块原石的五分之一。
再往前行,山道陡峭,峰回路转,就到的“五十三参”。这个地方凿险通幽。据说当年乾隆游莲花峰,花山翠岩寺众僧出动,连夜在一块天然绝壁上凿出五十三级台阶。该块巨石,当地人叫它“响石”,用脚蹬踏,会发出“咚咚”的回响,真是奇妙。山道曲折而下,始于凌风栈,到达穿云栈“花山鸟道”巨型石刻旁,就可看见当年的御道。古柏之旁的石刻有一句“花山六十赛峨嵋”,意是花山六十景,赛过峨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