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阳明“心即理”的观点?
如何理解王阳明“心即理”的观点?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其心学思想的核心,这一观点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人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示。本文将从理的概念出发,结合物理和伦理两个维度,深入阐述“心即理”的内涵,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理,即天理、天道,理是不偏不倚的,是平衡的。人们所说的理通常分为物理和伦理,前者是客观世界的真相和规律,后者与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有关。
2024年11月2日摄于郑州之林公园
心,具备双重特质:一者,功能层面的明晰觉知。心灵非血肉器官,其意即为觉知,犹如耳目感知声光,手足觉察痛痒,觉知是心的本质。二者,心蕴含德性之天理人性,心、性、天理,三者同根同源,称谓不同仅因情境和角度不同而已。心之本真,即天理之体现,性即理之所在,心有道德评判的能力。人与万物之别,在于人既能顺应自然规律,又能恪守道德法则。
心即理,超出常人的理解能力,只能信仰、领悟、感觉,道家说其“不可道”,佛家称其“不可说”,只可在修和悟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清净”、“具足”和“良知”。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待万物皆是平等,心即是天理,所以人们应摒弃私念,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事,处理自己与宇宙万物关系时,应回到心上来做工夫,而非在心外求。
比如,你在花园修剪花枝时,看见杂草就会除掉。但是你在种植一个草坪时,会自觉保护好这些小草。这是一种自发遵从自然规律的行为,是知行一致的表现。但在更复杂的事情上,人们往往做不到这样。
比如,人们很多行为表面上是在做孝忠信仁的事情,其实是为了寻求认可而做出的对他人有利的事情,这是“有所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这种“爱表现”、“去讨好”的欲求如不节制,也会让人陷入到烦恼和痛苦当中。你从自然中来,你就是自然一部分。每个人都已经有了宇宙所有的一切,只是这一切湮没在妄想和无知愚昧当中,从心里就可以找到这一切。
比如,某个人坐公交车,中途发现自己钱包丢在车站,于是急急忙忙下车回去找,结果还是没找到,同时也因为错过了公交车自己迟到了,他认为自己很倒霉。但很快他听说他坐的公交车发生车祸,车上的人无一幸免,于是瞬间感觉自己很幸运。他倒霉还是幸运其实并不取决于外界事物,而是取决于他内心的观点。所以,我们对外界实际一切的认知,实际是我们内心认知的写照。改变我们自己认知维度,就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就可以稳定我们的情绪,减少痛苦的发生,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里说:“盈天地间皆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朱熹在《近思录》中说:“一草一木皆有其理,于事事物物上求至理。”惠能在《六祖坛经》里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心即理,本质是是告诉我们,修行的本质是内修而不是外求,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对时间的态度,让自己变的足够强大。
王阳明则认为,如果天下事事物物皆有其理,包括物理和伦理,一生岂能格尽?所以,格物不是格“竹子”之物,也不是格“意、必、固、我”之伦,心即是天理所在,要去私欲、致良知,使本心能够显露。人天生就是本自具足的,不应因一时表现不佳,而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我们的价值没变。压力和动力都是自己定义的,不要总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里,学会爱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使努力和奉献更有价值。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