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文帝刘恒:宽厚仁慈的背后是雄才大略的王霸之气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文帝刘恒:宽厚仁慈的背后是雄才大略的王霸之气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3126943_121165501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了今年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位于西安白鹿原的“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刘恒的霸陵。这个重磅消息让号称历史上最宽厚仁慈的皇帝在2000多年后又一次上了热榜。

要说这位皇帝,可真是一位传奇和复杂并存的皇帝,他的即为充满了不可思议,却又合情合理,他虽然是汉朝的第五位皇帝,却享有二代皇帝的尊崇。

被边缘化的代王

按理说,刘恒与汉朝大位几乎没有关系,因为其既非长又非嫡,更没有可以依靠的强势外家,可偏偏就是他成为了大汉王朝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本不是刘邦的正式妻妾,而是反叛者魏王豹的妻子。因为颇有几分姿色被送入刘邦的后宫,但她并不愿心甘情愿地侍候刘邦,因此在后宫存在感很差,也不怎么受刘邦待见。但此女颇有心计、运气又好,抓住刘邦因怜悯而召见的机会,为自己制造了一个苍龙盘于腹中的吉梦,刘邦大喜之下当夜就临幸她,她就此怀孕并诞下龙子,这就是今天的主角,汉文帝刘恒。

即便是诞下了龙子,她在宫中的地位仍然没有丝毫提升,直到刘邦去世,还只是姬的地位,连夫人的身份都没有捞上,她的孩子刘恒当然也入不了刘邦的法眼,在刘邦诸子中基本上也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公元前196年,刘邦在了陈豨叛乱后,封八岁的刘恒为代王,并和母亲薄姬一同就藩于封地。由于代地远离长安,她们母子也就逐渐被刘邦边缘化,几乎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当然,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远离了权力的中心,因此幸运地躲过了吕后的迫害。

老子《道德经》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看似被边缘化了的刘恒却最后得到了皇位,成为历史上最受人称道的明君之一,薄姬也母凭子贵成为了大汉最受人尊敬的薄太后而青史留名。

天上掉下来的皇位

说刘恒的皇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点也不为过,因为预先他什么都不知道,就莫名其妙地被长安来的使臣要求回长安继皇帝位,弄得他将信将疑,怕是有人要设计除掉他。

原来,刘邦驾崩以后,由嫡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但惠帝寿祚太短,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吕后又先后从刘盈儿子中选刘恭和刘弘两个立为皇帝,史称前少帝和后少帝。但从惠帝开始,把控朝廷大权的一直是吕后,特别是前后少帝期间,她更是临朝称制、直接行使汉朝最高权力。因此,后世把这段历史称为“吕后称制”,惠帝刘盈和两个儿子刘恭、刘弘都没有被算到汉朝的皇帝序列中,汉文帝刘恒直接被列入二代皇帝序列。

公元前180年,把持朝政15年之久的吕后死了,深受压制的军功集团和刘氏宗室,在周勃等人的带领下联合发动政变,铲除了诸吕势力,又借口后少帝刘弘非汉惠帝亲子而废了他的帝位,惠帝的六个孩子都是吕家血脉而尽皆处死、一个不留,制造了汉惠帝是无子绝嗣的事实。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谁来继任大汉天子?按理说齐王刘襄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也是高祖刘邦的长孙,由他继位应该没有问题。然而,事情往往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吕后称制期间大肆分封诸吕,残害高祖皇子,几乎断送了刘氏江山,外戚乱政给大汉的朝臣们留下了抹不掉的心理阴影,而齐王刘襄的舅舅驷钧又“虎而冠”,大家都害怕他又会成为下一个“诸吕”,于是齐王继位的可能就让陈平、周勃等实权功臣给否决了。

齐王被否后,刘邦在世诸子中最年长的就是代王刘恒了,而且他远在代地,朝内朝外均没有势力,更没有强大的母舅集团支持,更符合军功集团挑选皇位继承人的条件,所以他们决定迎立代王刘恒。

其实,相对于其它因素,这些朝臣们考虑更多的是刘恒要比齐王刘襄好控制,因为刘襄有地盘、有兵力、又有“虎而冠”的舅舅驷钧,一旦继承天子位,那就没他们什么事了。

就这样,刘恒捡了个大漏,天上掉下来一个皇位,妥妥地放到了他的屁股底下。

结发妻子和四个儿子的蹊跷死亡

前面我们说了,老子有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还有一句话叫做“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继承大汉皇位对刘恒来说是天大的福分,但对他的妻儿则是一场从天而降的大祸。

根据史书记载,就在刘恒继位前后,他的结发妻子和四个儿子都相继病死。这个记载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导致这五个人短时间内集中死亡?除非是发生了重大恶性传染病,但史书上在这一时间段没有有关瘟疫的记载,而且为什么就偏偏死了他的原配妻子和其所生的四个孩子,其它人则什么事都没有,这也未免太蹊跷了。另外,史书中对刘恒原配妻子的记载仅限于病死这一点,至于姓甚名谁、何方人士、家世背景等重要信息没有任何记载。这一点也不符合古代史家修史的通常做法,让这件事显得更加诡异。

结合吕后称制后强迫刘氏诸王和宗室子弟娶吕氏女子为妻的情况,以及功臣集团处死刘盈具有吕家血脉的儿子们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合理的推断?吕后在世的时候,可能给刘恒强配了一个吕氏女子为妻,后来诸吕被铲除后,这个吕氏女子和她所生的四个孩子也被处死了。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军功集团和刘恒达成了协议,以吕氏发妻和其所生的四个孩子的生命,作为刘恒继位的条件。因此,刘恒主动杀了她们母子。所以,周勃虽有拥立之功,但文帝对其却一直不怎么待见,甚至还动过除了他的心思,而被薄太后及时劝阻。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汉文帝可能就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样子,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史家以春秋笔法掩盖真相,让刘恒原配妻子及四个孩子的蹊跷病亡就成了千年谜案,正如他的霸陵,静静地在白鹿原上躺了近2200年,才被后世发现确认。

真相如何,细思极恐!

把朝政掌控在自己手中

像刘恒这样被掌握实权的朝臣迎立继位的皇帝是很容易被架空的,而且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重新拉下来,甚至丢掉性命,这在历史上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后来的昌邑王刘贺,先被霍光迎立,后又被其所废,降为海昏侯,安置在南方卑湿之地。然而,刘恒却始终没有被架空,而是不动声色就成功控制以周勃为代表的的军功集团,把最高权力始终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让我们细细道来。

首先,刘恒做任何事都会事先考虑周全,谋定而后动,绝不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刘恒在见到长安使者,知道自己可能继承大位以后,他并没有急着赶赴长安,而是在代国召开会议,听取臣下的意见,分析利弊、定好计策,才准备出发赴长安继位。为了稳妥起见,事先派舅舅薄昭到长安探听虚实,到了离长安五十里地方又停了下来,派心腹宋昌先进城探路,总之就是步步为营、谨慎小心,一旦发现情况有变,马上抽身离去,做到进退有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即位以后,马上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把南北两军和宫廷守卫等要害军权紧紧抓到手中,确保自己的人身绝对安全,然后才筹划安排其它事项。

其次,对军功集团适度警告、敲山震虎,防止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当刘恒的车驾到渭桥的时候,群臣前来迎接,但太尉周勃进却一个人先到前面对他说:“我有话要对你说。”这时刘恒的心腹宋昌直接搭话说:

“如果您所说的是公事,就应当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就不要说了,因为王者不谈私事。”

一下子就把他给怼了回去,周勃只能下跪献上天子玺符。刘恒这才开口说:“咱们一起到代国的官邸来商议相关事项吧。”我们有理由判断,这些都是刘恒君臣在一路上都商量好的,为的就是不偏不倚,巧妙地维持各派势力的平衡,防止有人借机生事,也让周勃这些实权派大臣断了其它念想。

周勃因为拥立有功,被汉文帝封为右臣相,但他因为自己功高而得意忘形、日益骄横,对汉文帝也不够尊重。为了打压以其为首的军功集团,汉文帝在一次朝会后问他和陈平,全国一年审理案件和财政收支的情况,周勃因为回答不出来而汗流浃背,陈平却建议文帝向相关部门负责人询问。作为大汉天子,汉文帝当然知道应该问谁,他之所以问周勃这个问题,就是在有意敲打他认清自己身份地位,不要过于骄横。感到害怕的周勃回去后主动辞职,也因为这件事和陈平产生了嫌隙,汉文帝由此达到了既打压了军功集团,又保证了朝臣之间的相互牵制,确保大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次,法、术、势运用精准到位,巧妙维持了各方势力的平衡

在皇位坐稳之后,汉文帝通过对拥立功臣加官进爵、前朝老臣赏赐分封和对受诸吕迫害的宗室平反昭雪、复爵加封等措施,对各方势力进行安抚,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同时,提拔任用贾谊、晁错、公孙臣等儒生及其它学派文臣,以制衡以军功集团。同时,也坚决防止外戚专权,对在自己登基过程中做出贡献的舅舅薄昭,在重用的同时也严加防范,在发现他骄纵不法,擅杀朝廷使者的时候,汉文帝还是痛下杀手,只是为了顾忌母亲的面子,不想直接杀他,而是让其自杀,但薄昭就是赖着不死,文帝无奈之下指派大臣们直接去他府上哭丧,逼着薄昭自杀谢罪。

由此来看,汉文帝固然宽和待人,但对于可能危及自己皇位和统治秩序的人,无论涉及到谁都决不容忍,而且手段极其高明,指派大臣给自己的亲舅舅活着哭丧,真是一个创举,不但侮辱性极强、而且伤害性极大!

写在最后

汉文帝刘恒从一个已经边缘化藩王,被实权朝臣迎立为帝,却能在极短时间内巩固地位,牢牢把朝政把控在自己手中,其城府之深沉、手腕之高明非同一般。

一是关键时刻的取舍坚决果断,不惜牺牲妻儿性命(目前只是推测),这点恐怕也是少人能及。

二是凡事深谋远虑、谋定而动,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这是第一要紧之事。

三是对待军功集团恩威并施、又拉又压,通过打压周勃敲山震虎,防止其尾大不掉,宽厚中透着一股凌然的王霸之气。

四是驾驭臣下手段高明,法、术、势运用张弛有度,巧妙维持了各派势力的平衡和制衡,确保大权始终掌控在自己手中。

就汉文帝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手腕来看,可谓是黄老、儒家、法家兼容并蓄,为肇始于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是一位真正的霸王道治世的成功实践者,拉开了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盛世的序幕,为汉朝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基础,是三代以来最为雄才大略的明君之一,虽为汉家第五位皇帝,却享有二代皇帝的太宗庙号,也是实至名归。

其死后葬于灞河之滨,陵寝名为霸陵,也暗合了他身上隐隐而现的王霸之气。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没有道理可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