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会主动劝曹操称帝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孙权为何会主动劝曹操称帝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前夕,孙权突然主动劝曹操称帝,这一举动背后究竟有何深意?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多维度,深入解析孙权此举的目的。
孙权与曹操关系的转变
公元220年正月到三月之间,孙权与曹操的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这种关系的改善,既是政治使然,又是形势所迫。
在政治上,孙权偷袭并占领了刘备势力在荆州所有的地盘。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孙权选择与刘备敌对,自然也就倾向于与曹操结盟。
早在公元217年,曹操南征孙权于濡须口时,孙权就已经开始调整东吴的战略,采取了向曹操示好的政治姿态。他不仅派出使者出访曹魏,还与曹魏再次组成政治联姻。
孙权的战略转变
从公元217年开始,孙权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他放弃了自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来联合刘备的政治战略,转而采取夺取荆州、吞并益州、与曹操划江而治的策略。这种转变,体现了孙权从"联刘抗曹"到"吞刘抗曹"的战略调整。
孙权的政治野心
孙权的政治野心一直被低估。早在公元199年,鲁肃就向孙权献上了统一天下的战略蓝图。赤壁之战后,周瑜又提出了吞并巴蜀、挤压刘备的战略。随着鲁肃去世,孙权的战略开始向吞并整个长江以南转变。
翻开地图就会发现,荆州、益州在长江中上游,是唯二能避开江东长江天险的地方。占领这些地区,意味着可以直接顺江东下,直抵江东腹地。
孙权劝曹操称帝的目的
曹操刚刚封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就向曹操上书,劝其称帝。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孙权的深思熟虑。
转移矛盾
如果曹操称帝,一定会激化曹魏内部的拥汉派与拥曹派的矛盾。从政治上来说,这会增加曹操维稳的成本。同时,远在益州的刘备势力一直打着"复汉室"的旗号,曹操称帝,刘备自然不甘示弱。
孙权此举的首要目的是转移矛盾。襄樊之战后,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激化。如果曹操称帝,那么孙权与刘备的主要矛盾就转化为曹操与刘备的正统之争。
左右逢源
曹操如果称帝,孙权就自动成为魏国的臣子。而刘备自然不肯成为魏国臣子,必然会自立为帝,形成二帝争位的局面。这样,孙权就能在魏、蜀之间左右逢源,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防止联盟
在东汉框架下,魏、蜀之间存在合作共同攻击孙权的可能。孙权此举,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可能。没有永远的联盟,只有永远的利益。孙权深知,政治上的联盟随时可能破裂。
曹操的洞察
曹操一眼看穿了孙权的计谋。他将孙权劝其称帝的书信公之于众,并感叹道:"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
这番对话,展现了两位政治家的智慧交锋,也揭示了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