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市道路改造:如何将施工影响降到最小?
西宁市城市道路改造:如何将施工影响降到最小?
城市道路和排水管网改造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工程,但施工期间往往会对市民出行造成影响。如何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西宁市在进行城市道路和排水管网改造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
多方协同,多措并举
为了保障施工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和顺畅,西宁市建设部门经过深入研究,将需要封闭施工道路由155条大幅压缩至50条,其余道路采用夜间错峰施工模式。同时,联合交警、交通等多部门采取调整交通组织、发布绕行路线、分段错峰施工、派出“民情联络员”入户宣传项目建设必要性等措施,全力保障道路交通平稳有序施工,尽最大努力保障市民安全出行和市政道路改造提升。
在推进施工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结合现场情况,主动与沿线单位、商户、居民沟通衔接。分期利用周边路网,采用取消路侧停车位,调整周边交通信号灯,设置临时便道等形式,保证学校、医院等重点片区应急车辆及道路沿线居民的出行需求。
夜间施工,错峰施工
为了加快施工进展,除了白天抢抓进度外,西宁市还合理配置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等资源,采取夜间施工、错峰施工等方案,“夜间模式”让道路升级“不断档”。
以海晏路雨污水管网更新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在详细了解不同区域对市民交通出行、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工程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并将施工区域精细划分为四段区域。完成一段便保通一段,目前仅剩最后一段。
相对于白天,夜间施工难度大,项目面临着多重困难。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夜间施工时间,落实切实有效的夜间施工计划,期间大型设备均停止使用,只进行管道、检查井安装等低噪音作业。希望周围的居民多理解多包容,我们将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建设,恢复正常出行。”
引入技术,创新工艺
现代化设备与创新工艺纷纷“亮相”:率先在全省搭建市政管网“一张图”信息系统;引入地下管线探测雷达大幅降低施工风险;CIPP(原位固化)、紫外光固化等非开挖修复技术成为改造“利器”……新技术的应用,让道路在提升“颜值”与“内涵”的同时,也让市民出行更加安全、畅通、舒适。
在黄河路红波巷至西关大街路段,正在进行顶管作业,即非开挖管道施工。这是在不破坏路口地面的前提下,将管道铺设在地下的一种施工方法,能够直接穿越路口进行地下管道的施工,不仅不会对周围交通和环境造成影响,还能有效提高工程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在西宁市污水管网缺陷专项整治工程(海晏路段)项目现场,施工方则运用了内衬法,从技术层面解决了路口交通拥堵的“老大难”问题。同传统施工方法相比,内衬法同样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通过在管道内安装内衬管,实现管网更新。
工程进展
历经11个月的昼夜奋战,新宁路项目于10月4日顺利通车,比原定计划整整提前46天;海晏路项目于9月7日进场施工,历经92天有效工期,计划于12月7日通车,较原定计划提前25天;祁连路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原本655天的工期有望压缩至500天。
西宁市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地下管网改造项目管理,始终坚持项目建设‘便民措施最大化、扰民问题最小化’的原则,不断提高地下管网改造项目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