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校外培训机构,这些要点需谨记!
选择校外培训机构,这些要点需谨记!
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日益增多,如何选择合法合规、安全可靠的机构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帮助您为孩子做出明智的教育消费决策。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而校外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作为家长,如何选择校外培训机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拒绝证照不全校外培训
依据《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规定,面向中小学生(含3-6岁学龄前儿童)开展学科、艺术、体育、科技培训的机构应当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及相应的《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务必现场查看机构办学资质,理性选择证照齐全、规范办学的培训机构。广大家长可以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或支付宝“校外培训家长端”小程序,查看机构名单及其相应资质证件信息,切勿选择未纳入“家长端”管理的机构,规避证照不全的培训机构卷钱跑路风险。
证照不全的培训机构办学场所安全状况未经验收,往往通过封闭逃生通道、私设暗门等形式逃避检查,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同时证照不全机构的资金脱离监管,往往将预先收取的费用直接用于支出,容易诱发欠薪、退费困难等问题,从而导致机构爆雷。有的机构甚至在停业前通过“优惠打折”等形式,恶意骗取家长费用。
拒绝隐形变异学科培训
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双减”政策,校外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培训。请家长让孩子不要参加利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开展的“一对一”“一对多”学科类培训;不要参加以“素质拓展”“托管照看”“幼小衔接”“高端家教”等名义开展的隐形变异违法培训。
拒绝参加以重点高中包过(不过退费)、本科上线包过(不过退费)等名义开展的学科类培训;拒绝参加“白名单”以外的违规竞赛活动,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上的竞赛活动;坚决不参与以“传统文化”“禅修瑜伽”“国术国学”“心灵亲子”等旗号违法开展的宗教宣传。
拒绝超标超期缴纳费用
依据《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机构预先收取的培训服务费应全部进入培训收费专用账户监管,不得使用其它账户收取,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或5000元的费用,收费时间不得早于本科目剩余20课时或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
我市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面建立培训收费专用账户,请家长务必通过“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或支付宝“校外培训家长端”小程序购买课程,自动签订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防范霸王格式条款,缴纳的费用自动进入监管专用账户,确保资金安全。家长通过平台提出合理退费请求时,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机构超过5个工作日未确认的,视为确认同意)将相应费用原路返回缴费账户,在线上就能够实现省心选课、安心购课、宽心缴费、放心退费。
家长使用“校外培训家长端”APP缴费确有困难的,可以在签订纸质版《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后,将费用交给机构工作人员,当场根据家长手机收到的验证码,监督机构通过平台代交渠道将费用纳入专用账户监管。家长如果没有收到手机验证码,则所预付的费用有被侵占或挪用的风险,合法权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拒绝虚假广告诱导消费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山东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如果机构存在不具备资质从事培训服务、以虚假招生简章广告欺诈消费者、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增加收费项目、擅自降低培训标准、安排不合格的教学人员从事培训活动、不提供相应教学设备和设施、以不正当理由使消费者提前终止或者延迟学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退还有关费用并承担赔偿责任。家长最高可以要求按照服务费用的三倍索赔,增索赔金额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计。一旦与机构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家长要尽可能收集齐有关证据,通过与机构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解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