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一波三折”才引人入胜
叙事“一波三折”才引人入胜
记叙文最常见的就是记事、写人,叙述事情,简而言之就是讲故事。很多同学从小喜欢听故事,写作文却叙事平淡,枯燥乏味。写不好故事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故事情节简单,让人看了开篇就知道结果。要想叙事引人入胜,同学们要掌握设置障碍、制造悬念、先抑后扬等写作方法,使文章具有一波三折的效果。
事件乏味,没有设置冲突节拍
故事情节不精彩,首先是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冲突。简单说,冲突就是两股力量的对抗。《熊出没》中,光头强要砍树,熊大和熊二出来阻止,这就产生了冲突。如果熊大、熊二不想保护森林,对光头强的行为视而不见,故事就讲不下去了;如果光头强不砍树,和二人一起保护森林,故事也会讲不下去。
冲突就是目标+障碍。目标,就是理想、愿望,想达成什么目的;障碍,就是完成目标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困难。对目标的强烈渴望与遇到的巨大障碍,就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写自己或他人的目标是什么?会遇到哪些障碍?又是怎样克服的?很多记事作文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构思。比如,写“我”要参加演讲比赛,渴望拿冠军,但是我胆小害羞,上台会紧张。为了练胆儿,我究竟克服了哪些困难?读者最关心的不是你最后得了冠军,重点是化解障碍、克服困难的过程,希望从中获得启发和力量。
没有冲突就没有曲折故事,同学们动笔之前,先要想想: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会遇到哪些障碍?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又怎样把作文写“长”?所以,要把冲突过程写细致、具体,增加情节的节奏感。节奏感通俗来说就是节拍,主人公为了实现目标,每克服一个障碍,就是一个节拍。节拍越多,故事就越精彩,文章就会越长。《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的目标是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遇到各种妖魔鬼怪,就是取经路上的障碍,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就是八十一个节拍。
一篇记事作文,有两到三个节拍就很精彩了。以《暑假趣事》为例,就可以设置三个节拍。起因:爸妈出去散步了,我去找他们,但没找到,回家时发现忘了带门钥匙。节拍一:我连着敲了两个邻居家,想借手机给妈妈打电话,但都没有人。节拍二:下楼见到一个快递小哥,正犹豫是否张口借手机,但他很快骑车走了。节拍三:我绝望地站在家门口,气得晃动门把手,门居然开了,原来我走时只是将门虚掩,并未锁上。结尾感悟:通过此事我得到两个启示,一是遇到问题先要冷静思考,二是不能粗心大意竟然走时忘了锁门。
可见,“我”的目标是进门,障碍是没钥匙,通过三次努力才达成目标,这就是三个节拍,如此故事才精彩。
故事平淡,差一个转折的悬念
故事好不好看,有一个简单的评判标准:有没有转折。有个相声段子:一男子看见一个老奶奶身边有条狗,便问:“你的狗咬人吗?”老奶奶说:“我的狗从来不咬人。”于是,男子弯腰拍狗,狗却咬住了他的裤脚,男子惊呼:“这狗咬人你怎会不知道?”老奶奶说:“这不是我的狗。”如果没有结尾的转折,这个笑话就会很平淡。相声、喜剧、脱口秀等之所以能把人逗笑,是因为运用了转折的技巧。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马平川,一览无遗,只会让人不爱看,所以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要写出起伏波折。
一个好的转折,要满足两个条件: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读者乍一看,虽然感到意外,但仔细一想,又符合生活逻辑。
制造转折,就是设置一个悬念。人们之所以爱看福尔摩斯探案,就是因为有悬念。比如一个科普电视节目,开头先抛出一些悬念问题:问题一,老两口家中的灯每到半夜都会莫名亮起,为什么?问题二,一人用电笔测家里墙壁、地面,发现都带电,为什么?观众想知道答案,就会被牢牢吸引住,从头到尾把节目看完,直到最后科学揭秘:一个是开关松了,一个是电笔坏了。观众笑了,结尾虽然简单,但悬念让观看过程不简单。
写作文也是如此,如果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可读性会大大增强。设置悬念要学会“拖延”,尽快抛出谜面,然后压着节奏写,不要太快揭开谜底。
欲扬先抑,一波三折有“套路”
欲扬先抑,是最常见的写作手法之一。为了肯定、赞扬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或误解的态度去否定,这样会使文章有转折,避免平铺直叙,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写一棵木棉树,开篇先说“我”不喜欢它,因为它不仅长得丑,还让居室变得昏暗,阻碍了我眺望远景的视线。这是“抑”,后面就开始“扬”了。到了炎炎夏日,繁茂宽大的绿叶为我写作业时挡住骄阳,散发的幽香还飘进了居室。最后升华主题:美是需要用心发现的,常常隐匿在不起眼的地方。文章先从厌恶的误解开始,中间笔锋一转,变成喜欢和赞美,这就是典型的欲扬先抑。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才好看,欲扬先抑就是制造曲折最常见的“套路”——是被作家们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运用这一手法时,要分清主次,防止抑多扬少。
“抑”是次要的,虚晃一枪,起铺垫作用;“扬”才是真正的目的,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千万不要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抑”过了头。有一种最简单的判断方法,一篇800字的作文,如果用了500字来“抑”,300字来“扬”,这就是主次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