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读书笔记
《战争论》读书笔记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以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它不仅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战争的本质与目的
《战争论》作者克劳维茨对战争的理解是“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可否认反恐战争、局部战争等各种战争危险仍然充斥着这个世界。研究战争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和平鸽能展翅在天空;研究战争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制止罪恶枪声的响起。
《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著作,在军事思想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对军事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着作至今仍为资本主义国家军事界所推崇。阅读此书能让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批判的选读这本书后,让我们对“国家使命”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
战争的特性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须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客观情况缺乏了解的场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运了。"
战争的起源与未来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从哪里开始?战争这个词会从我们的字典中消失吗?读完《战争论》后,我只得到了一些答案,有些答案可能永远不会知道。
战争是敌我斗争无限放大的结果。在战场上,为了生存,我会尽力打败敌人。战斗技巧和武器状况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像我这样的士兵去战斗和击败敌人,也就是说,一场战争的胜败取决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士兵的整体素质、阵型和战术。因此,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清朝的木船具有绝对优势时,大刀片自然会赢得战争。
那么战争起源于哪里呢?在古代,人很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一样,它们实际上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的增长,部落和部落、种族和种族、国家和国家之间存在着战斗。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为了一个目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和生存。例如,日本的扩张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加。所有的战争都逃不过这样的目的。从原始征服到现代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从来没有赢家。胜利只是把自己的损失加给敌人。因此,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一种获得利益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上。如果他们不克制自己的欲望,总会有斗争,从国家内部的阶级利益矛盾到国家的生死。战争将与人们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一直在向自然和有能力征服的国家索取(所以有殖民地和奴隶)。上帝给了人们有限的能力,但人们有无限的欲望。
因此,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政治制度,战争已经成为统治者获得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以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帜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战争赔偿)是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手段,成为其他国家干预其他国家的工具。
战争能否消失,取决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这样,战争就可以真正从字典中消失。
从政治角度看,《战争论》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是目的。这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更有力地把握一场战争。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目的就能深刻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是这样。人类的最终目的地应该是大同社会,我希望我们都能认识到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喜欢和平。我们不想战争,但如果你认为我们容易被欺负,你有能力征服它,来吧,我们接受挑战。如果你用你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个世界,我会把你的价值观还给你。那些犯了我大汉的人会受到惩罚。
同时,不要忘记一句话:士兵,国家大事,生死之地,生存之道,不可忽视。——孙子兵法
作者简介
克劳塞维茨全名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是早期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家。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因为时代所限,克劳塞维次的书籍都带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烙印。《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18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