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给世界贡献了康德,也产生了希特勒?
为什么德国给世界贡献了康德,也产生了希特勒?
为什么一个孕育了康德、歌德等文化巨人的民族,却也产生了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这个问题困扰了世人半个多世纪。从19世纪的民族统一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到战后的深刻反思与重建,德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充满了戏剧性。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
德意志民族的前天
当19世纪的日耳曼民族在欧洲国际舞台上活跃时,恩格斯曾对其民族特征进行了深刻剖析。他提到日耳曼人的个人才能、勇敢、对自由的热爱以及将公共事务视为己任的"民主本能"。这种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民族特质,曾使垂死的罗马世界焕发生机。
在中世纪后期,日耳曼民族在西欧腹地逐渐成为各地的"主人"。虽然"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众多邦国,但共同的民族性却孕育出独特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首先表现为对外情绪,它促使德意志人追求民族统一,成为全民族的首要政治愿望。
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伟大的诗人歌德曾感叹:"德国?她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她的整体?德国人是博学多才的,但是这个国家却是另一回事。"
面对法国革命,德国人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康德的学生费希特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呼吁德意志人自强,负起民族责任。这些演讲体现了当时德意志社会的民族心声。
德意志民族的昨天
德意志民族主义具有特殊性,它不仅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存在,而且在上层和下层表现出不同特征。上层追求权力集中,推行军国主义;下层则表现出极端狂热和非理性。
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然而,这种统一伴随着对内专制和对外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士兵的情绪从激昂到颓丧,体现了民族主义的两面性。
一战后,魏玛共和国的脆弱和沉重的战争赔款,加上社会民主党的分裂,为希特勒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希特勒成功地将上层的独裁扩张主义与下层的蒙昧非理性民族主义结合,将其推向极端的种族主义。
德意志民族的今天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深刻的反思和重建。联邦德国在政治秩序恢复后,重新继承了欧洲的理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他著名的"华沙之跪"成为德国与过去决裂的象征。
德国通过持续的反思文化,时刻警惕新纳粹主义的苗头。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欧洲联合的趋势,为德国的重建提供了重要支持。法德和解成为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两国领导人频繁会晤,推动了欧洲的和平与合作。
如今,德国已成为欧洲的重要一员,其反思文化已成为民族的新传统。正如联邦总理施罗德所说:"勇于作自我批评的人能够赢得朋友。"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