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帝国发展角度,分析奥匈帝国为何能在短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帝国发展角度,分析奥匈帝国为何能在短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1749462_121161814

奥匈帝国成立于1867年,虽然其实际存在时间只有47年(除去战争时期),但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它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之一。本文将从政治体制、选举制度、经济现代化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奥匈帝国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

君主立宪与政治空间的扩展

奥匈帝国实行的是独特的君主立宪制。奥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拥有独立的议会,原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担任帝国两部分共同的君主。从1867年起,“奥地利”这个名称不再使用,代之以“奥地利-匈牙利”。匈牙利的官方称谓还是“匈牙利”,除了匈牙利之外的大半个帝国称为“在帝国议会中有代表的地区”,半官方称谓是“西斯莱塔尼亚”。

在奥匈帝国建立之前,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德意志联邦实行专制制度。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维也纳爆发起义,受其影响,匈牙利和捷克也发生革命,德意志联邦的局势不稳。皇帝费迪南一世被迫逊位,侄子弗兰茨·约瑟夫即位,继续推行专制统治,自由主义、民族主义遭到压制。在奥地利王国,取缔议会,废除各邦的自治,取消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管制出版。

由于民族矛盾尖锐,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于1860年颁布“十月文告”,给予德意志联邦各个民族较多的自治权,但遭到奥地利人的坚决反对。1861年颁布新法令(“二月文告”),倾向于加强中央集权,捷克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等其他民族坚决抵制,新法令未能通过。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奥地利惨败,不仅被排斥在“德意志帝国”之外,还被迫割让威尼斯给意大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威信下降,实力削弱。

在这样的政治困境中,弗兰茨·约瑟夫与匈牙利统治集团达成协议,即1867年的“平衡方案”或“妥协方案”。根据方案,组成一个由奥地利和匈牙利分享帝国政权的体制。所谓的“协商帝国”或“双元帝国”由此而来。“奥匈帝国”是简称,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之地”。

奥匈帝国的立法机构是由双方议会各派60名议员组成,他们或在维也纳或在布达佩斯开会,决定共同预算,然后下达给两个议会。御前会议是非正式的帝国内阁,但御前会议的构成并不固定,通常包括西斯莱塔尼亚和匈牙利首相、总参谋长以及皇帝指定的一些重要大臣。在西斯莱塔尼亚,德意志自由派倡导按区域、阶层分配席位。自由派通过控制省议会,保证了他们在帝国议会中的支配地位。到1873年施行直接选举时,这种选举结构被移植到新的选举体制中,以确保受过教育的、说德语的中产阶级自由派代表拥有绝对优势。

选举制度不断完善

1873年推行“选举团”制,全国划分4个选举团。地主阶层在帝国议会中占85席,工商阶层占21席,城镇和工业区占118席,乡村占129席。选举制度1885年终于得到改革。选民资格的纳税标准降低,成年男子每年只缴纳5个盾的财产税就可以取得选举权。1896年废除了以纳税标准设限的选举制,规定男性公民均享有选举权。到世纪之交(1900年前后),奥匈帝国通过了新法案。根据新法案,捷克人占多数的波希米亚地区,停止德意志化的旧政策,允许使用双语,但遭到维也纳议会中的德意志人的反对。1907年废除了“选举团”,奥地利所有男性公民取得选举权。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前,帝国境内的妇女取得了选举权。

奥匈帝国境内出现过两次较大的政治运动,一是“泛德意志化”运动,一是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80年代,奥地利温和的德意志人主张把斯拉夫地区交给匈牙利人,在经济上将奥地利与德国联合起来,激进的泛德意志主义者主张把天主教的奥地利人转化为新教徒,并与德国建立政治联盟。基督教社会主义党是奥地利重要的政党,该党公开宣称忠于天主教会及哈布斯堡王室,反对大企业,支持社会立法,领导人是卡尔·卢埃格尔。匈牙利的社会结构和宗教结构与奥地利不同,没有产生强有力的政党。

由于奥匈帝国民族成分复杂,哈布斯堡王朝专制的传统根深蒂固,议会政治一波三折。议会中的思想分野模糊,派别众多,有的集团只关心狭隘的民族利益或集团利益,奥匈帝国的政治从讲原则的绅士风格,转变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交易,被嘲讽为“菜市场政治”。尽管如此,政府提出了详尽的公共工程和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有一些大的举措。重要的是,各政治派别之间有帝国层面主持的妥协,所以有学者指出,奥匈妥协后帝国的两部分都取得成就。虽然哈布斯堡传统中是不承认人民主权的,奥匈帝国要走上现代化道路,追赶其他欧洲大国,遇到的阻力较大,。但是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政治空间明显扩展,各民族的创造性和整个社会的活力被激发出来。

城市化与现代化的短期推进

弗兰茨·约瑟夫统治的奥匈帝国,版图包括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利西亚、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奥匈帝国不管政治领域出现多么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一个基本事实是:帝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帝国社会迅速走向现代化。奥匈帝国早期自由派得势,政府大规模投资,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工业部门(如冶金、建筑、金融、纺织),开凿运河,修建公路和铁路,城市得到扩展和建设。奥匈帝国重点行业的技术改进,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维也纳城及附近地区、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捷克、布达佩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因为奥地利已有基础,从维也纳向西的铁路在1841年就建成了,布拉格、布达佩斯、克拉科夫也通了铁路。奥匈帝国建立后,铁路网覆盖帝国大部分市镇。

资料显示,1900年前后奥匈帝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出英国。奥匈帝国部分地区的发展水平已接近西欧。德国企业投资奥匈帝国的新兴工业,例如电力、机械、汽车工业等。铁路系统的扩大以及关税同盟的实行,促进了多瑙河谷地经济的专业化和一体化。连相对落后的喀尔巴阡山的山区,由于推行相对自由的工业政策,经济取得较快的发展。在西斯莱塔尼亚,政府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鼓励措施,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1870年到1913年,奥匈帝国人均生产率逐年提高。1913年奥匈帝国的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六,奥匈帝国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维也纳人口在奥匈帝国时期增长较快,到1900年,维也纳成为欧洲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人口超过200万,仅次于伦敦和巴黎。维也纳不仅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帝国首都,也是欧洲著名的思想和文化中心。“世纪末的维也纳”“维也纳的1900”成为艺术题材。维也纳丰富的历史,美观的建筑,高大的教堂,整洁的街道,雅致的咖啡屋,多样化的饮食风格,尤其是文化艺术的魅力,包括音乐、绘画、歌剧、文学、学术活动,吸引各地的艺术家和学者。

帝国政府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鼓励发展现代文化。一部分自由中产阶级的子孙们远离政治漩涡,“退隐”于都市,走进艺术殿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造就了奥匈帝国整体的文化繁荣。奥匈帝国产生了一大批艺术家、学者、思想家,20世纪的知名人物中,就有不少是奥匈帝国时期成长起来的。“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著名作家卡夫卡,都是家喻户晓的世界文化名人,不过,他们的国籍是奥地利还是奥匈帝国,多数人可能记不准确。

帝国短期繁荣和迅速瓦解的原因

奥匈帝国的兴和亡,两句话可以概括:由专制走向宪政,保障了公民权利,激发了社会活力,所以辉煌一时;依靠了不该依靠的武力,吞并了不该吞并的领土,所以迅速败亡。从根本上说,君主立宪制的核心是确立人民主权原则,维护个人的自由。在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眼里,帝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私产,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维护王朝的权威和地位。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国传统,与政治现代化所必须的自治要求相冲突。奥匈帝国开启的现代化,要求政府按照联邦原则组建,实行立宪和代议制,整个帝国的权力结构要做调整。而且,人民要求自己应有的权利。哈布斯堡家族要维持权威性和地位,必须保持帝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的相对稳定,尤其良好的社会秩序。

奥匈帝国之所以取得进步,短期内得到发展,得益于1867年的妥协和帝国初期推行的宪政。“十二月法令”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规定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权与公民权,关键的条款是:所有人不论其宗教信仰如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规定,公民有结社、言论、出版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取消人身依附关系;各民族平等。“十二月法令”以自由主义为基础,为奥匈帝国的自由主义提供了土壤。自由派建立了真正的法治原则,确立独立的司法系统,使奥匈帝国成为法制国家。政治空间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治环境,也影响了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

在保守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很难想象,这个帝国产生平民政治家(这与宪政的推行分不开)。卡尔·卢埃格尔组建了右翼基督教社会党,得到奥地利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拥护,尤其是中下层阶级,包括店主、工匠、小业主、农民,他们把卡尔·卢埃格尔称为“英雄的卡尔”。1875年,卡尔·卢埃格尔以自由党人的身份当选市议会的议员,此后二十年里大展宏图。卡尔·卢埃格尔平易近人,经常出入咖啡馆、城市街区的小酒馆,频频接触下层群众,关心民众疾苦,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卡尔·卢埃格尔的威望达到顶峰,勋章上、火柴盒上、烟斗上、酒杯上都有他的肖像,1897年当选并就任维也纳市长。新市长在市政建设方面成绩显著:煤气、电器、供水等公用事业公司收归国有;市容市貌、交通运输设备焕然一新;为了使维也纳人吸到新鲜空气,政府着手修建了新的公园。卡尔·卢埃格尔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平民政治的时代。

结语

综上所述,奥匈帝国命运的逆转,与军事同盟分不开。奥匈帝国1882年与德国、意大利结成三国同盟,注定了后来的败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