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心理援助热线“成长记”
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心理援助热线“成长记”
在面对心理危机时,一条温暖的热线电话可能就是救命稻草。从2002年北京设立第一条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至今,中国已有超过400条心理热线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这些热线在预防自杀、提供心理疏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质量参差不齐、资源配置不均等挑战。
求助者的困境与转变
辛殿(化名)是一位年近四十的创业者,正面临巨大的生活危机:创业失败、巨额债务、家人重病,加上房贷压力,让他几乎陷入绝境。他开始失眠,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在尝试拨打多条心理热线后,他逐渐找到了倾诉和释放的出口。通过与接线员的交流,他开始意识到:“原来在生活中念头和情绪是分离的,不太注重自身感受,沟通之后,发现需要留一些时间,等一等那个被欺骗、被忽视、被抛弃的自己。”
心理热线的现状与挑战
根据《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21年3月发布的调查,截至2020年2月21日,国内已有超过400条心理热线在为公众提供免费心理服务。以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为例,从2002年到2024年,22年间接听了50多万次的来电,完成高危随访近2万次。
然而,心理热线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费立鹏教授指出,目前心理热线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热线有专职工作人员,有的热线纯靠志愿者接听;二是资源配置不均,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接通率只有4%,全国各地的人都会拨打,但有些热线空置率很高。
心理热线的未来方向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心理学会发布了《心理援助热线伦理规范实施细则(二稿)》,对专业关系、知情同意、机构伦理等做出明确约束。同时,上海等地已经开始探索整合心理热线资源,提升服务效率。2021年9月,上海将全市18条心理热线整合成962525心理热线平台,运行三年来,热线平台接听电话总数近15万通,总时长达到26280小时,月均接听4000余通,接通率近60%,累计处理危机来电2404通,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费立鹏教授建议,未来应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号码,让每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心理支持。正如辛殿所说:“让每个人都知道,24小时,总有人守护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