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九码头:百年商港蝶变迎“新”
宜昌九码头:百年商港蝶变迎“新”
宜昌九码头,一个承载着城市记忆与乡愁的地方,从1951年正式命名至今,见证了宜昌从峡江小城向“世界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如今,这座百年商港再次起笔未来,以国际视野擘画文旅新蓝图,缔造“世界级宜昌”的城市新地标。
历史:一座码头的沧桑巨变
九码头的历史并不久远,到今年才刚刚年逾古稀。但是宜昌的码头文化源远流长,从渔舟唱晚的恬适到千帆林立的繁忙,“川盐济楚”和宜昌开埠的历史事件,让宜昌码头在19世纪中叶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转口码头之一。
据《文化宜昌》记载,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起义军席卷大江南北,阻碍了淮盐上行通道,湖广食盐供应短缺,盐课收入锐减,军饷困难。湖广总督张亮基奏请借销川引,以济民食,户部议准:“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销”,川盐源源不断经宜昌码头远销湖广,宜昌成为“商埠码头”城市。
宜昌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优良的港口资源,引起列强觊觎。1876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烟台条约》,其中通商事务第三款规定,“增开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今属广西)四处为通商口岸”。开埠后,列强加强对宜昌港口的控制,纷纷兴建码头、货栈、办公楼等设施,客观上促进了宜昌现代航运业的兴起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九码头
《宜昌市志》记载,1951年,长航宜昌办事处对宜昌市码头实行统一编号,上起大南门下至杨岔路江段,按顺序编为1至14码头,其中在大公路(今为一马路至胜利一路的沿江公路)编了3个码头,油脂码头编为9码头。在复兴路(今为沿江大道大公桥至港务局一段)编了4个码头,编号为10、11、12、13码头。
“9码头”名称由此诞生,但此“9码头”并非今天的九码头。1953年,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将港口作业中心下移,由于大公桥往下没有沙滩,只有15米高的深坎。宜昌港为了应对客运高峰,在10码头上游150米处削缓陡坎,填上泥土,建成简易斜坡式码头,取名为9码头。原9码头及以上编号作废,这个斜坡式码头也就是如今人们熟知的九码头。
时间如梭,经历近代商贸的兴衰,见证宜昌大撤退的惊心动魄,宜昌码头从旧中国走进新中国,杂乱无章的码头布局亟需统一规划。《宜昌市志》记载,1951年,长航宜昌办事处对宜昌市码头实行统一编号,上起大南门下至杨岔路江段,按顺序编为1至14码头,其中在大公路(今为一马路至胜利一路的沿江公路)编了3个码头,油脂码头编为9码头。在复兴路(今为沿江大道大公桥至港务局一段)编了4个码头,编号为10、11、12、13码头。
“9码头”名称由此诞生,但此“9码头”并非今天的九码头。1953年,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将港口作业中心下移,由于大公桥往下没有沙滩,只有15米高的深坎。宜昌港为了应对客运高峰,在10码头上游150米处削缓陡坎,填上泥土,建成简易斜坡式码头,取名为9码头。原9码头及以上编号作废,这个斜坡式码头也就是如今人们熟知的九码头。
1987年,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工程的宜昌港客运大楼(今为三峡游客中心)动工兴建,1989年竣工投入使用,成为宜昌港口地标性建筑,屹立江畔,见证腾飞。
见证:百年商圈与城市共生长
码头历来就是商贾往来、商业繁荣的集散之地。作为川鄂水陆交通换乘客运枢纽,九码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流通资源,成为推动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基因。
1956年,九码头诞生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宜昌城区第一家公私合营餐馆“江峡餐馆”。两年后,宜昌港运中心从一马路转移到九码头,一时旅客猛增,昼夜不息。江峡餐馆打破常规,实行昼夜营业,后来又进行改造,一楼供应小吃和大众菜肴,二楼设雅厅、包宴,成为当时宜昌对市民开放的第一家雅厅餐馆。
纷至沓来的餐饮店,极大地丰富了宜昌美食。九码头餐饮既有川渝特色的麻辣烫,又有江汉特色的甜淡腥,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名噪一时。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九码头火锅更是声名鹊起,成为很多市民饮食打卡地。
饮食与住宿,相辅相成。据《伍家岗区志》记载,20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轮船码头流动人口住宿问题,大公桥至万寿桥一带涌现30多家旅馆、招待所。其中,九码头人民旅社建筑面积达到2939平方米,床位300个,大部分是4人间,少数2人间。住在九码头,成为很多外地人印象深刻的宜昌体验。
进入21世纪,综合性商贸市场扎根,进一步推动九码头商业发展。恒昌建筑材料批发市场于2000年4月开市,销售涵盖装修业所有品种,产品远销10多个省市,年缴纳税费160余万元。江海装饰材料市场2003年3月开市,门面500多个。
时间来到2011年,九码头商圈再次迎来蝶变升级,万达广场的竣工开业,云集了皇冠假日酒店、万达百货、万达影城、大玩家等众多一线品牌。市政府也对九码头进行重新统一规划,合并原来的大公桥和九码头两个客运站,整合宜昌港建设成为现代大型水陆联运的三峡游客中心,九码头商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近年来,随着宜昌国际广场、宜昌金街等大型商业体投入运营,夜游、夜购、夜宴、夜娱、夜宿等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吸引了全城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关注。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宜昌市九码头文商旅综合体成功上榜。
未来:向着“世界级”城市地标蝶变
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从宜昌九码头出发,遍览一江两岸绝美风光,已成为游客行浸式体验宜昌之美的全新打开方式。2016年,宜昌开通长江夜游项目,8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34.78万人次,游客人数逐年递增。
繁华之上,精彩继续。今年5月18日10时,随着一声船笛鸣响,搭载自主驾驶系统的第二代新能源游轮“和悦”号在三峡游客中心码头成功首航。
该游轮是继第一代纯电动游轮之后,首艘亮相的第二代新能源船舶。游轮首次应用自主驾驶系统,采用“动力电池+燃油+太阳能光伏”混合动力,最大载客量780人,主要运行两坝一峡、长江夜游、三峡升船机等航线。
越“夜”越精彩的九码头,正在向着世界级宜昌的城市地标迈进。三峡游客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仙娜”号五星级游轮,公司将实施亲子游、沉浸体验、特色餐饮、主题酒店式商业铺陈,打造成为宜昌城市江上会客厅和水上文旅休闲街区。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锚定“双集中、典范城、世界级”的新赛道,宜昌正加快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和活力中心,蝶变迎新的三峡游客中心,也将助力这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商圈向着世界级的知名商圈全新蜕变。
本文原文来自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