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伦——历史上的绥靖罪人
张伯伦——历史上的绥靖罪人
张伯伦是二战前英国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他推行的绥靖政策虽然一度被视为维护和平的努力,但最终却加速了战争的爆发。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早年经历、其绥靖政策的具体实施及其历史影响。
意气风发的早年仕途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出生于英国伯明翰市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父亲曾担任伯明翰市长并进入过内阁担任殖民大臣,他的哥哥也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张伯伦本人在1889年毕业于伯明翰梅森学院(今伯明翰大学),先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后经营剑麻种植园、担任两家金属加工公司的董事和经理。
1918年,张伯伦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922年起历任邮政大臣、卫生大臣、财政大臣等职,成为保守党领袖。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
“首相”?“刽子手”?
1937年,欧洲的安全已受到德意法西斯的威胁,张伯伦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作了一系列让步,想借此换取欧洲的和平。他所执行的政策被后人称为“绥靖政策”。
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无具体的行动;相反默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张伯伦于1938年9月间两次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谈。9月28日至30日,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同意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协定。9月30日,张伯伦同希特勒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国内召致许多人的反对。1939年3月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张伯伦宣布给予波兰军事保障。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张伯伦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在遭到德国拒绝后对德宣战。
战争初期,张伯伦并未有效地组织全国进行战争,出现了前线无战事的“奇怪战争”状态。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直接威胁英法安全。张伯伦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同时慕尼黑协议成为了张伯伦一生的笑柄。
张伯伦究竟有无功绩?
张伯伦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关于对他的评价,历史学家的观点并不统一。
从一方面看,张伯伦在政治生涯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决策能力。他在30年代的欧洲,虽然被希特勒欺骗,但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对重整军备的投入和对大陆的冷淡态度,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另一方面,张伯伦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争议。他在慕尼黑协定中的妥协,使得战争的爆发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这也对他的历史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上,《罪人》一书以及日后的一系列出版物几乎彻底摧毁了他的名望,这些作品对他在慕尼黑外交失败并未能使英国对战争进行充分准备的行为进行了严苛的抨击。
为何张伯伦固执地采取绥靖政策?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张伯伦极端希望以任何代价在欧洲维持和平,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张伯伦是受传统欧洲政治体系教育的人,他的政治对手都承认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的思路与时代不合,因此他不顾自己内部的反对,尤其是来自丘吉尔的反对,力图和希特勒达成和平。太过于绝对的认为战争不该爆发在任何时候成为了张伯伦采取绥靖政策的思想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