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边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何特殊内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边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何特殊内涵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7609077_121141910

“明月”和“边关”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它们不仅频繁出现在唐诗宋词中,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揭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密码。

唐时明月汉时关并不是笔者的笔误,不是写错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而是对唐代开始的,文人对明月和边关在意的一种表述。
唐朝的诗词中,明月出现的比例相当的高,几乎所有伟大的唐朝诗人,都有描述明月非常出色的绝句,边塞就更是唐朝文人的重要情结了,事实上,一种新的文体,边塞诗就是在唐代发扬光大的。

明月和边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着巨大的意义,明月既代表了纯净与清朗,又和思念充满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边关更是唐代文人向往的地方,边关在文学中几乎代表了文人的凤凰涅磐,他是一种职责,一种自我价值的寻找,在守卫着保护着什么重要的东西时,文人们感到了巨大的愉悦。
明月和边关成为了很多诗词中反复出现的载体,在这种现象的后面,是唐代华夏民族奔放的自信,尚武的精神和文士的善感之间的微妙平衡,同时明月代表的偏阴性的家国思愁,和边关那种充满了阳刚的美相得益彰,明月和边关也成为了文学美感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朝诗词中大量出现的明月意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当然不是唐朝人,但是他的名句中对于月亮的描绘隐藏的人生顿悟,却是很久以前就出现在了华夏的文人墨客中。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月亮形态的变化,明月的圆缺和人生的起伏,王朝的兴衰,个人的成败如此相像,周而复始,反反复复,不由得不让人感慨。古人将自己一身的境遇,都凝聚在了对于月亮的描述中,如此神秘伟大的天体,也有阴晴圆缺,政治上的不得意,感情上的缺失,所有的情绪,都能通过如水的月色描述出来。

世上万物都会变化,只有永远皎洁的月光,总把人们笼罩在银色的轻纱中,人们心中的愤怒不平,在闪耀的月光下,是多么的无足轻重呢?

明月本身之美给人的顿悟

除了以物喻人的明月外,月亮本身也给人很大的美感,诗经开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便将月亮的美描绘的淋漓尽致,月亮由于阴柔,不像太阳那么光芒万丈,反而更让人觉得容易亲近。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是赋予了月亮独特的人格,在古老中国的哲学中,月是代表天地间阴柔的一面,它更加的细腻,更加像一个娇俏的女子,李白的这句名句中,将诗人的孤寂描绘的那么清爽,那么出尘,他寄情于月亮,将月亮本身和思念,同时的升华了。
月亮还给人安静,可以独自分享什么的感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的安静和夜鸟扑腾的惊慌,一动一静,契合的如此完美,单单凭借想象,已经给人一种镜头一般的电影感,月亮的特点,静幽是如此的突出,成为了文学作品创作中标杆一般的存在。

月亮与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无论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总给人一种能够排解思念的感觉,这中间最朴素的道理便是,无论你在神州的何处,你和亲人,爱人在夜晚同时看天,看到的必是同一个月亮。

这种共同分享的感觉,对于思乡的游子,是如此的珍贵,月亮就代表着思念,这是一种跨越了亲情和爱情的思念,月亮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出现,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忧伤,而这种忧伤,很多时候和家乡是密不可分的。

边关:古代文人的雄心壮志的体现,阳刚之气的载体

边关:文人墨客向往的灵魂洗礼之地

从汉代开始,文人和边关之间,就有不解的情结,读书人在那个时代,是向往着游侠儿的生活的,李白不仅是能做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诗句的人,他本身的剑法,已经能够保障他在唐代四处游侠了。
初唐四杰的杨炯,更是写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文人墨客,对于军队,有一种罗曼蒂克的向往。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伟大的帝国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这种向往是会频频出现的,沙皇俄国崛起的时候,法国大革命前后,无数文弱的读书人,都开始向往军旅生活了,对于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过军伍生活的,那么边塞诗,就是他们喊出心中那股豪情的载体。

与明月的阴柔相比,边塞体现了古代文人心中阳刚的一面

什么是边塞,臭烘烘的身体,随时可能碰见的敌人,战友之间的情谊,这是男人的世界,充满了文人们向往的阳刚之气,白天和胡人厮杀,夜晚钻在被窝里,看着汉书班固传不能自己,这是何等的浪漫呢?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这是何等豪情万丈,唐朝大量的边塞诗,其中当然有故作风雅,装作慷慨激昂的文字作品,然而笔者认为,大部分边塞诗中充斥的感情,是真挚的,是可信的,这些诗人确实随时准备着,为了他们的皇帝和家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唐朝李益的名句。这句诗的意思,和拿破仑的将军拉纳那句,“活过四十岁的骠骑兵不是一个真正的骠骑兵”出奇的相像,这是一种真正的,骨子里的勇武。

边关:另一个开始,守护的快乐

边关情结,也是抛弃一切过往,重新开始的情结,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是一种自我救赎,一种重新的自我认知,古代的文人,情绪和自我定位对于他们能产生怎样的作品是异常重要的,边关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场所,让他们能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边关同时意味着守护,守护自己心中在意的东西,他可能是一份君恩,一份亲情,或者一份爱情。同明月一样,边关也代表了思念,因为处于帝国的边境,边疆在产生热情,激昂等感情的同时,也酝酿着思念。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就表达了一种思念的情愫,相比于明月题材的思念,边关的思念更加充满了悲怆,因为边关的离别,稍微有些变动,就是生离死别,这就让思念在家国情怀的大背景下,得到了巨大的升华。

当边关碰上明月,唐宋向上的民族朝气

边关配明月:无数情绪的碰撞,诗思最佳来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当边关碰到了明月,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汇聚在一起,不但诗词本身,就连诗人的具体人设,一下子都饱满了。
边关和明月同时代表着思念,将士的铁血豪情和思念家乡的思绪毫不抵触,在塑造一个多愁善感的军士的时候,他的形象就更加的可信了。
边关和明月,在豪情背后是无尽的思念,文学创作中需要的情感源泉,在边塞和明月之下几乎全部都能被满足,这种独特的诗词载体,成为了古代文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尚武与思念:强盛民族的感伤

我们惊奇的发现,汉唐宋以后,边关和明月在我国明清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比例大大的降低了,中华民族那种充满了锐气的罗曼蒂克的豪勇,慢慢的消失了,民族气质更加的务实而显得无趣。
知识分子那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慢慢的被消磨了,对于唐朝来说,边塞诗充满了沿袭自汉朝的豪迈,他是不断的军事胜利积累的信心的体现,汉唐对周边民族的碾压,通过文学作品,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对于宋来说,边塞诗中则充满了故土丢失,一定夺回的信心,这和宋朝国力强盛,军事力量羸弱的史实出奇的契合,文人此时还有心气压服强敌,收回故土,这和后世明清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结语:

明月和边关在我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成为频繁出现的载体,不是偶然的,他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代表着古人阴柔的思乡,自怜,忧伤情结的明月。另一面是代表着豪迈,征服,自信等阳刚一面的边关。两者阴阳交汇,缺一不可,在明月和边关频频出现的年代,恰恰是华夏文明最强大的年代。
在那样的年代中,人们敢于抒发自己的感情,以在边关卫戍家乡为荣,那个时代的文人真实的多,敢于把自己的思念,乡愁展现在众人的面前,这背后是一种文人真正的自信,人格上的自信,这种自信和王朝的强大密不可分,事实上,古人热衷明月和边关的时期,也是文明的民族性格最奔放的时期,而这种奔放的背后,正是一种天下舍我其谁的信心。

参考资料:
《唐诗三百首》
《资治通鉴》
《史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