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镜头下的老年人:关照、感召与警醒
纪录片镜头下的老年人:关照、感召与警醒
纪录片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展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不仅增强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和理解,还引发了人们对养老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将探讨老年题材纪录片如何通过艺术表达,体现其独特社会价值。
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社会价值表现在其最终传达的主题意蕴和情感表达能够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他人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促进作用。
纪录片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就承担起这一责任。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就是以当下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为时代背景,将日渐庞大的老年群体作为主要拍摄对象,以此来反映养老问题和老年人失语的社会现状。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就体现在对老年群体的关照、对民众情感的感召和对社会问题的警醒上。
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关注国家老龄化日益加重的重点问题,将镜头聚焦在日渐庞大但易被忽视的老年人身上,以纪录片为窗口展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人格魅力。
通过选取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拍摄对象,构建多种不同类型的老年形象,增强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和了解。人们步入老年后的身体状况、生活状态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对自我的认知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当下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的现实条件下,大众无暇关注身边的老人,对老年形象也停留在固有的传统理解中,自然的将“疾病、行动缓慢、思想顽固、社会负担”等负面的词汇与老人连接在一起。
再加上出现在新闻媒介中,老年形象总是与“老人碰瓷”“老人占座”“老人不讲卫生”等挂钩,这就导致大众以偏概全的默认老年人就是新闻报道中那样的,不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老年人。
而纪录片作为反映现实的重要艺术表达形式,能够将镜头对准老年人,赋予他们表达的权利,让他们亲口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为自己的形象正名。首先,老年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存在感上。
从 1990 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将镜头聚焦在老年人身上,从杨荔钠的《老头》到梁子的《房东蒋先生》,从焦波的《俺爹俺娘》到陆庆屹的《四个春天》,导演用客观朴实的纪实手法展示着身边老人的晚年生活,以细腻的镜头语言揭示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增加老年人在社会中的出镜率和话语权,慢慢地将其从处于边缘化和容易被忽视的社会现状中挣脱出来,让他们受到更多的关注;其次,纪录片让大众了解到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更新对老年人的形象认知。
不管是杨力洲导演的《青春啦啦队》讲述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啦啦队不畏艰辛,积极乐观地学习热辣舞蹈的励志感人故事还是杨天灏导演的《不老骑士》讲述人均八十岁的老人骑摩托进行环岛骑行的真实故事,都力图通过纪录这些老人的真实生活来颠覆大众对老年人的固有认知,以启示大众在真实走进老人生活的基础上定义老人的社会形象。
最后,老年题材纪录片发挥其人文关照性,以社会良心担当者的身份将镜头对准普通的老年群体,朴素地记录着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独特的视角对老年人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剖析,引起社会大众的心理触动和关注欲望,加强对老年人的深度关照。
从早期的《阮奶奶征婚》将镜头聚焦在一位 82 岁高龄的老奶奶身上,讲述阮奶奶在安徽爱之桥成功征婚的故事,关注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通过展现老人在耄耋之年仍旧勇于追求情的行为,展现其内心世界的空虚和对爱情抱以期待和美好幻想心理。
让观众从更加亲密的角度了解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拓宽观众对社会上老人的认知,缩小与老年人的心理距离,从心理上接纳老年人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纪录片通过声画的有效结合,借助叙述主体情绪、经历的贴近性,将日常的生活经验提炼升华达到动人的意蕴表达。正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他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在传达真实的社会生活基础上,使民众受到纪录片中所传达信息的感染和熏陶,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启迪思想,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在纪录片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其思想、认识、感情、理想、追求等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所探寻的是与人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个体生命的生死问题、人类文明的进程问题,以及对人性的思考等等。”
面对老年人在社会上失语以及大众对老年人缺乏理解和关怀的社会现状,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镜头对准老年人,力求为老年人争取更多的话语空间和社会存在感,引起大众对老年人的重视,服务于社会发展。
在《被遗忘的时光》中,导演杨力洲将镜头对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年群体,他们作为一类特殊的老年人,更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纪录片并没有将引人入胜的故事作为创作的重心,而是将六位不同老人的生活点滴编织成丰富的情感,通过大量的细节体现情感的起伏,折射生命的变化无常、人性的淳朴和真挚。
尤其是片中的景珍老人,她每次遗忘事情或拿女儿当陌生人时,都令观众为之感到心酸,但景珍老人却以自己可爱俏皮的人格魅力和率真幽默的性格逗众人一笑,不禁触动观众的内心。
为老人的境遇和身体状况感到担心和可惜,当老人去和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见面时,老人仔细端详又认真回忆的表情,到最后与自己认出的朋友相拥的画面,使观众的内心跟随着老人的表情变化和肢体反应不断发生改变,牵动着观众的内心。
当景珍老人从医院里检查出来后,她娇小瘦弱地抱着护工委屈的哭泣,这一画面深深揪动着观众,同时导演用背景音乐加以烘托,使画面表现出极强的情感张力,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设身处地的感受失智老人的无助和委屈。
片中的这些细节画面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召力,呈现出深刻的人文内涵。导演杨力洲为了使该片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主动与台湾非政府组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会合作拍摄该片,在纪录片上映结束后导演将票房收益全数捐给基金会,为失智老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特殊的老年群体。
《银发汹涌》的第二集中 81 岁的王招娣是一位空巢老人,她一人一碗一筷坐在昏暗的屋里望着门外,这一镜头将孤寡老人的寂寥落寞和对儿女归家的渴望展现出来,刺痛着万千为人儿女的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老人的无助和凄凉,激发大众的关爱老人的意识。
纪录片主要通过声画结合的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内心,使其跟随纪录片所反映的事件发展引起内心的波动,以增强对内心的触动,通过感人至深的镜头画面感召民众的情感,以期达到超出画面内容之外的艺术效果。
埃里希·弗洛姆曾提到:“这不是一个老年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人的生存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纪录片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承担着相应的社会功能,以创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专注于国家重点社会问题,将老年人群真实的生存现状和背后的故事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老年群体,更加了解自己的长辈,担起反映现实生活、为老年人发声的社会责任。
《银发汹涌》、《养老中国》等纪录片从中国的老龄化现状出发,通过聚焦老年人身上百感交集的故事,试图为中国老龄化的解决之道奉上纪录片工作者的思考。
《银发汹涌》由真实传媒制作,于 2014 年会在上海纪实频道开播,总计 5 集,每集 30 分分钟,是一部具有社会影响力和产业思考深度的老年纪录片,全片从家庭、伦理、社会、情感、老龄服务业等视角来分析中国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和出路。
纪录片通过说明当下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医疗保障、养老资金以及社会伦理观点等,对养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具体的人物故事、详细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综合寻找中国老龄化的治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纪录片通过揭示社会现状,为老年人提供了对自我更加深刻的认识,片中反映的人物形象或许会带给老年人一些警醒或启示,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或减少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思考怎样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
其次,给未成年人群提供了认识和了解老年群体的新视角,通过提前了解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心理的规划,联想未来自己老去时将会面对怎样的问题和困境,比如在第四集《老之将至》中,女儿要照顾 91 岁老母亲的衣食起居,看到沉默寡言的母亲明明需要照顾但是仍旧自己努力完成自理的样子。
女儿的心里不禁受到触动充分理解到老人内心的苦楚和辛酸;最后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传播工具,能够以艺术的形式将养老问题传播给社会大众,在传播国家对老年问题的治理观念和态度的同时也承担着感化大众的功能。
另一大型电视纪录片《养老中国》是 2014 年前发起的全国异地养老网络服务公益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由中央媒资制作历时 1年,走访了 50 多座城市,深入采访超过 100 位专家学者。
一共制作十集,力求展示中国养老现状和未来发展之道,其中涉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业为传统的家庭养老分担了压力并且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养老医疗的不断完善并且需要建立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性,提出了需要在政府的强力监管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进行养老体系的发展创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老年人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去追寻老有所乐,然而由现在的社会现状可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占据首要地位,因此纪录片需要反映此类问题并扩大其对各种类型的老年群体的覆盖面积,发挥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服务于国家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