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垄断、起义不断,从士族门阀,来看东晋政治不稳定的原因
仕途垄断、起义不断,从士族门阀,来看东晋政治不稳定的原因
东晋作为西晋政权覆灭后司马皇族在南方的延续,虽然国力薄弱,却展现出惊人的战争潜力。数次北伐取得重大战果,淝水之战中八万北府兵大败前秦八十万大军更是被后世传颂。然而,这个看似强大的政权却在短短百年间动荡不安,最终走向衰亡。其背后的原因,与东晋独特的门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门阀政治:立国之本,毁国之根
仕途垄断的出现
要理解知识垄断的形成,需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说起。这一制度相比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有明显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士族政治集团对朝廷政治的把控。例如,高平陵之变前的曹爽集团和之后的司马集团。
九品中正制度依靠官员审查候选人的才能与品德,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来自强大政治集团的文人墨客,凭借强硬的“后台”支持,更容易开启仕途。而这些士族集团还掌握大量知识,由于印刷术尚未出现,只有这些豪强才能购买大量书籍和字画。到了东晋时期,战争频仍,民生凋敝,寒门士族获取知识的机会更少。
知识垄断:士族的稳定与落后
东晋时期,王家与谢家这两个权倾朝野的家族最具代表性。谢家掌控的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士族通过察举制度获得社会政治地位,形成所谓的“知识经济”,从而稳定下来。
然而,稳定并不意味着能对国家产生长期正面影响。家族庞大、权倾朝野的同时,内部腐化也开始滋生。后代逐渐丧失前辈们的拼搏精神,过着奢靡的生活。上流社会兴起撰写靡丽文章的风潮,这些纨绔子弟对家族的影响可见一斑。
九品中正制度的负面影响
“富不过三代”
九品中正制度让士族文人仕途顺畅,但也造成了家族内部的腐化。通过钻空子、走捷径获得的权力,缺乏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远见卓识。时间一长,后代逐渐丧失拼搏精神,过着奢靡生活。
在当时,上流社会兴起了一股以撰写靡丽文章为乐的风潮。这些纨绔子弟对家族的影响可见一斑。在政治上不闻不问,对待自己则是重文轻武,以致体态羸弱。等级上的优越感又让他们自恃高贵,对于法令,政务等一概不过问。在战争时期,身居高位却毫无才能,一心只想饮酒作乐。这些人就好像是明代大儒宋濂先生笔下的束氏狸狌一样。
平民人才“抑郁不得志”
九品中正制度让上层统治阶级的门阀享尽一切,却同时阻碍了下层寒门读书人的晋升通道。原因很简单,几大门阀家族在政治权力的分配当中形成了平衡,一旦下层寒门士族跻身高位,势必会损害几大家族的利益。既然会损害这些人的利益,那么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排挤这些下层读书人,不让他们身居高位。
但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政治能力在逐渐下降,正是需要大量人才使用权术来改革的时候。而门阀凭借自己的权力阻碍了社会底层的有识之士晋升。这样的政权,又怎么能够做到一直安定呢?
政治动荡的根源
起义不断
在东晋有一场起义被称作是东晋的“黄巢起义”——孙恩、卢循起义。这场起义之所以被后人这么比喻主要还是其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这场起义发动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当时的皇帝联合门阀对下层平民百姓进行横征暴敛,残酷的统治让民间怨气滋生。受到歧视与排挤的落魄士族趁机发动起义
孙恩、和卢循作为北方曾经赫赫有名的士族,来到南方之后,因为南北方士族之间存在的固有的歧视以及自身家族的逐渐衰落。
之后,两人集结受到东晋王朝压迫的大量贫苦农民和奴客,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民起义。起义的最终结果虽然失败了,但是却彻底掏空了东晋的家底。曾经高高在上的门阀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曾经被东晋士族控制的北府兵落到了寒门士族的手中,最终成为了推翻东晋腐朽统治的工具。
士族间的斗争
东晋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王与马,共天下”,即王氏家族虽然是门阀,但是权力已经和皇族司马家族的权力相差无几。而在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东晋政权建立这段时间内,司马家族一直依靠的就是北方的士族。
这些士族之所以能够成为朝堂上一手遮天的存在,是因为前朝统治阶级的腐朽。曾经让汉朝各级官员之间充分交流的察举、征辟、考试等方式无法正常进行。士族逐渐成为了享受各种社会特权的阶级。门阀也就逐渐形成了。
某个门阀的一家独大在当时是完全不被认可的。毕竟,政治权力的蛋糕就这么大,倘若被一家独吞,其他门阀岂会同意。另外,还有上层的门阀与下层的寒门士族之间的矛盾。这点在东晋末期得以体现。大量的寒门士族成为北府兵,凭借自己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一步步升迁,最终实现了寒门士族掌握军权的目标。
东晋政权本身就是建立在数个北方士族的支持之上,一旦这些门阀不支持司马皇族,东晋政权便会立刻垮台。所以司马皇族必须依附于这些门阀。但是这些身居高位的北方士族阻断了寒门士族的晋升通道,双方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寒门士族掌握军权,彻底消灭了这些门阀以及司马皇族。
结语
东晋政权的兴衰,揭示了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度的双重影响。这些制度虽然在短期内维持了政权稳定,但最终因内部矛盾激化而走向衰亡。东晋的历史经验,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