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彼此喜欢的人,都会说“婴语”
我发现彼此喜欢的人,都会说“婴语”
最近,一位心理学爱好者在参加婚礼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新娘在与人交流时,总能给人一种被温柔对待的感觉。不论是在对方失恋、被裁员、亲人离世的低谷期,还是有好消息想分享、需要倾听和积极回应的时刻,都能在与她的交流中感受到温暖的能量。
这种特殊的"魔力",后来在心理学研究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婴儿语(babytalk),即成人与婴幼儿说话的方式,也被称为父母语(parentese)。
成年人说"婴语"是什么样的?
从表层来看,"婴语"具备以下特征:
- 亲昵的称呼,专属的词汇
- 比平常说话的音调更高,语速更慢,旋律带有韵律
- 使用的词汇简化,词语重复出现
- 句子更短,语法更简单
例如:
宝宝,你的小手呢?
给妈妈看看?
拍拍小手、拍拍小手……
日常生活中,面对婴儿时,人们会不自觉地使用"婴语"。这是因为婴儿的面部特征(大眼睛、圆脸、柔软的皮肤)符合一种可爱的婴儿图式(baby schema),会天然地触发他人想要照顾和疼爱他们的动机,这也会让成年人不自觉地回归到一种幼稚的状态,通过"婴语"表达柔软的情感。
同样地,人们也会在其他亲密的关系中使用这种语言:恋人伴侣、亲密朋友、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宠物、甚至珍贵的物品,如泰迪熊和精心照料的植物。
图片来源:《摩登家庭》
成年人之间使用的"婴语",往往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萌、可爱、动听,更具备了一些深层次的特征:
- 对对方情绪、体验、需求的深度体察,传递一种耐心、高度关注的态度
- 给对方提供创造一种安全的、舒适的沟通环境
- 直接的情绪表达,提出明确、细致、可行的要求或解决方案
说"婴语"会在关系中带来情绪确认的体验
说"婴语"时,人们通常会使用比日常更高的音调。高音调的声音容易让人联想到温暖、真诚、善良、顺从和脆弱等特质,这些印象能够增强信任感和情感亲近感,同时更加有效地传递情绪和情感意义。
同时,"婴语"里含有大量的全然关注、体察对方体验的元素,而且带着温柔的关心:
哎呀,你是不是有点不开心?
抱抱~我做点什么能让你感受好一点?
宝,你喜欢我给你准备的礼物吗?
这些元素,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在关系中得到情绪确认(emotion validation)的体验。当个体的情绪被他人认可时,会减少孤立感和无助感,甚至缓解生理上的压力反应。
情绪确认的体验会让听者感觉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的,意识到"我的情绪没问题,它是被允许出现的",而不是感到被评判或忽视,从而更放松地面对自己的感受。
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心智化的过程,帮助人能够站在自己之外,理解自己的想法、情绪、行为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联,同时增强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
说"婴语"还能重塑成年后的依恋模式
有研究发现,"婴语"的使用与伴侣、朋友之间的亲密感和依恋安全性正相关。这种表达方式通过强化积极的互动模式,帮助我们建立更稳定的情感联结。
"婴语"通过高音调、柔和语气和亲昵的表达,模仿了小时候父母通过语言和语调与孩子互动、建立安全感的过程,让人联想到小时候被父母呵护的感觉。
这种温暖的互动为成年后重塑依恋模式提供了一个窗口,通过温柔、亲密的互动,个体可以获得机会修复过去不安全依恋引起的情感缺失。在反复体验中,不安全依恋的反应模式(如过度焦虑)还可能被安全依恋的反应模式替代。
例如,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在反复听到"亲爱的,不用担心,我就在这里"的安抚时,逐渐学会信任情感的流动并表达自己的需求。
图片来源:《住宅区的两人》
说"婴语"会使我们变得更可爱
此外,说"婴语"还可以让我们显得更加可爱,从而激发对方的积极情感。可爱的特征往往会引发人们想要关爱和照顾的行为反应。比如,婴儿的圆圆的头、大大的眼睛和丰满的面颊,这些特质天生吸引他人的注意,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关爱和照护。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逐渐失去一些可爱的外貌特征,而通过说"婴语",能够弥补这种变化。"婴语"让我们在互动中展现出可爱的特质,从而激发他人对可爱的情感反应,帮助我们从谈话对象那里获得更多的爱与关注。
说"婴语"会让我们重新做回"内在小孩"
不仅听到"婴语"的一方会感到自己像小孩一样被照顾,说的一方也能体验到一种"重新做回小孩"的感觉。说"婴语"复刻了我们与世界建立连接的初体验,通过重温这种体验,可以实现一种良性退行(benign regression)。
退行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发生在个体面临压力或渴望安慰时,心理状态返回到早前的发展阶段,用更原始或幼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虽然过度退行可能导致不成熟行为,但在健康的关系中,良性退行是一种有效的情绪修复方式,通过利用童年心理状态的优势,完成对现实焦虑的化解,唤起个体对安全感和被爱的记忆。
说"婴语"让人短暂地摆脱社会对成熟和理性的期待,提供了一个放松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以更本真的方式表达自己,从而释放压力、修复情绪,有机会好好关爱自己心里的那个"内在小孩"。
图片来源:《办公室》
成年人学好"婴语"的三个关键要素
"婴语"不仅是一种表面上可爱、轻松的语言形式,更是一种能传递深度情感、提供支持和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它的三个要素,来逐渐习惯使用这种语言。
- 深度体察:关注对方的情绪、体验和需求
"婴语"需要在情感上对对方有高度的敏感性,精准捕捉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并通过语言表现出耐心和关怀。
用提问确认情绪:
怎么啦,是不是有点不开心呀?
通过观察描述情绪:
看你皱着眉头,是不是遇到难题了?
- 创造安全、舒适的沟通环境
"婴语"通过温柔的语气、重复的词汇和亲昵的表达,营造出一个低冲突、充满包容的对话氛围,让对方感到安全和放松。
用亲昵的称呼增加亲密感
表达宽容的接纳:
别着急,慢慢来。
哎呀呀,没关系,换个办法再试一次,好不好?
图片来源:《俗女养成记》
- 直接表达情绪和需求,提出可行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表达情绪:
我看你这样我都要难过了,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
提出明确的请求或解决方案:
来,听我的,先喝口水深呼吸,我们再试试别的办法,好不好?
要不这样,你先告诉我你觉得最难的地方,我们一点点解决。
我们先放松一下,出去吃点好吃的,边吃边聊聊,好不好?
就像上面提到的,"婴语"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沟通对象身上,也能满足很多沟通场景,比如表达爱意、安慰、请求帮忙、寻求关爱、离别……
尤其当我们不仅仅使用它表面的可爱词语、音调,而是在日常沟通中,尝试发挥"婴语"深层次的情感功能,不仅会让对方感到被抚慰,也能让自己更柔软、更轻松,让你们之间的沟通纽带与情感联结更加牢固。
毕竟,谁说我们成年了,就不想偶尔当个被宠爱的小孩呢?
图片来源:《最喜欢的花》
如果你身边有个常常把你"当小孩"的人,不妨转发给他,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关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