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从忐忑不安到纷纷点赞,这所公办初中实现“口碑逆转”,秘诀是?
让家长从忐忑不安到纷纷点赞,这所公办初中实现“口碑逆转”,秘诀是?
从一所面临生源流失、质量口碑不佳的"教育洼地",到成为家长纷纷点赞的优质学校,上海市长桥中学的蜕变之路值得深思。这所老牌公办初中如何通过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实现"口碑逆转"?
孩子小升初,对口入学还是参加民办校摇号,是摆在每个家长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上海市长桥中学毕业生家长李鼎回忆,当年孩子没摇中心仪的民办校,“不得已”进了这所对口公办初中,一度让他感到“天塌了”。不过后来,孩子在学校丰富的课程和活动中获得了显著成长,让他感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今年,李鼎的孩子考入了上海中学。
与他有相似感受的还有家长陈芳。大女儿当初摇号“失利”进入长桥中学就读,让陈芳“焦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诸多用心之举,让她逐渐对学校产生了信任。更重要的是,孩子很喜欢学校,每天都盼着上学,这让她很是安心。轮到家中二宝小升初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长桥。
谈起学校如何实现“口碑逆转”,长桥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张勇坦言,作为一所创办33年的老牌公办初中,学校曾面临对口生源流失、教师职业倦怠、质量口碑不佳等多重困境,一度成为徐汇区的“教育洼地”。2018年,长桥中学成为了上海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在课程建设、课堂变革、师资培养等方面获得了来自市级、区级的政策与资源支持,从此走上了蜕变之路。
每个孩子的热爱都值得珍视
每逢秋季学期开学,长桥学子可以拿到一份“许愿单”: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兴趣爱好,许愿学校开设相应课程。学校收集学生的心愿后,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学生的课程需求。
在征询意见的过程中,学校了解到不少学生对小学时上过的一些课仍念念不忘,便积极与周边小学对接,将部分优质课程的开展延伸向初中学段,让学生得以继续在喜爱的领域里成长。
受益于“强校工程”,长桥中学获得了来自市、区各层面的课程和资源支持,推出了丰富的“课程菜单”——
学校根据小初学段衔接的需求,引进民乐、民族舞蹈、声乐课程,加之本校学生喜爱的课程,如沙画、掐丝珐琅画、软陶,构建“乐动艺美”美育课程;
联合专业校外资源,构建以冰壶、飞镖、花样跳绳、球类运动为中心的“乐健力美”体育课程;
借助专业力量,构建趣味编织、衍纸、手账、中式点心、汉服折纸等“乐作劳美”劳育课程;
开发教师原生力量,开设趣味数独、诗词里的中国、创智编程等“乐智思美”智育课程。
长桥中学沙画课
部分学生作品
冰壶课程是长桥中学的一张名片。学校建设有旱地冰壶场,每个六年级学生都能体验这一“冰上”运动。学校还从学生中选拔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前往校外的真冰场地,进一步提升冰壶水平。2021年,长桥中学成为了徐汇区冰雪项目特色校。
长桥中学冰壶课
七年级学生陈灏文说:“一开始我抱着体验一下的态度参加了冰壶社团,后来对这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坚持了下来。冰壶运动不仅提高了我的身体素质,应对比赛时的战术设计还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对我的理科学习很有帮助。”
长桥中学冰壶队队长范思远在入校前未曾接触这项运动,正是在学校的旱地冰壶场上,他发现了自己的热爱,也展现出了天赋。如今,范思远入选了上海冰壶队,朝着成为职业运动员的目标迈进。
陈灏文与范思远在训练中
丰富多彩的课程成为长桥学子期待上学的理由,也成为他们梦想的起点。“学校里,最宝贵也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学校的发展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本,每一个孩子的热爱都值得珍视。”张勇说。
为孩子“量身定制”每一堂课
李鼎回忆,孩子在长桥中学的四年里,课业压力并不重。每个星期,孩子有两三天参加学校的乒乓球社团活动,每次活动约一个半小时。周末,父子俩也常常到校外场地切磋球技。
没有大量刷题,也没有疯狂补课,孩子依然收获了优异的中考成绩,秘诀是什么?李鼎认为,这可能和长桥中学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有关。“学校的作业是分层布置的,每个学生拿到的习题难度不同,作业量也不同。”
张勇说,作为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面对着学生的差异性,该如何让“吃不饱”“吃不了”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是老师们共同思考的。
2019年,乘着“强校工程”东风,长桥中学加入了上海市课程领导力项目,申报了项目“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完善与实施的研究”“提升教学执行力的教学改进策略的研究”。同年,学校申报的区级重点课题“强校工程背景下提升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案的开发与运用研究”立项。
经过研究和探索,“教学案”成为学校老师提升教学效果的一个法宝。张勇介绍,教学案是师生共用的课堂工具,集学案、笔记、检测和复习资料于一体,引导教师从“凭经验教书”到“按规范和标准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为学生构建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前课后延伸的学习支架,为“吃不了”“吃不好”“吃不饱”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学习环节,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学习需求。
“教学案”是长桥师生共用的课堂工具
近年来,长桥中学还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技术推动课堂变革。得益于“强校工程”支持,2023年10月长桥中学成为上海市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学校创新性地推出“共享平板”模式,让数字化设备在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实现常态化应用。借助由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组成的“三个助手”,教师得以更清楚地“看见”每一位学生,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长桥中学以“共享平板”模式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常态运用
教师成长为学校发展注入加速度
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成长。在“强校工程”的实践中,长桥中学着力打造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橙田计划”,借助政策扶持、课程领导力项目、市区两级名师工作室、与支持校园南中学的联合教研等多方助力,帮助中青年教师打破教学瓶颈、实现自我增值。
据介绍,学校实施“强校工程”四年以来,教师业务能力显著提升迅速,5人获评徐汇区教育系统骨干,8人进入区学科中心组,2人任区工作坊主持人,4人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中高级教师人数相比2018年提升16%。英语教研组时隔15年再获徐汇区优秀教研组称号。
在最新一次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中,长桥中学教师的“数字应用素养”“跨学科学习认知与态度”“工作精神态度”“工作满意度”等指数均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学校的努力也在学生与家长中得到了反馈——
最新一次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显示,长桥中学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学习策略”“坚毅力”等指标提升明显,家长满意度近97%。学校生源也在回流,在校生总数从2018年的653人上升到2024年的1085人,增幅约66%。
学校部分荣誉
扩优提质,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长桥中学的蜕变是上海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8年以来,上海着眼于抬升教育底部,大力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遴选128所实验校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有机融入、优质品牌辐射带动、专家全程专业指导、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机制,推动各实验校取得积极进步。第一轮强校工程实验校的家长和学生总体满意度均超过90%,许多学校对口生源回流明显。
2023年,上海推出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在总结第一轮强校工程经验基础上,推动新一批79所实验校办学质量提升。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刘中正谈道:“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教育领域最核心的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基础教育而言,就是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最核心的举措就是‘扩优提质’。‘扩优’就是要努力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质’就是要提高育人质量。”
在“扩优”方面,近年来,上海在5个新城等重点领域建设了一批高品质学校,同时推动城乡携手发展,引入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帮扶郊区学校实现品质提升。此外,上海还大力推进紧密型和示范性学区集团建设,已建成紧密型学区集团148个,城乡、校际办学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在“提质”方面,上海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双新”要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作业设计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以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情境式学习等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并深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体系建构。
2024年,黄浦、长宁、普陀、杨浦、嘉定、奉贤等6个区被教育部认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其他10个区正在力争尽快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验收,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从“有学上”走向“上好学”,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普惠性、实效性。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