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构成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是什么构成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军事文化是什么?是战略文化?还是行为体系?或者是某价值观?本文将带你从先秦到清代,数千年中国古代史中,探索军事与法律、政府、史学编纂、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关系与互动,及它们背后的文化史。
兵刑一道也
军事文化,是指一种离散的、有界限的行为和行为体系,由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惯例以及独特的信仰和符号组成,军队成员应该遵守这一体系。
礼(仪式)与刑(酷刑)是早期中国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形式,它们构成了古代法制史与军事史,更因为先秦法家学者的改革,普遍地应用在全体平民中,比如商演变法后,秦的「连坐制」。与此同时,无论军人还是普通平民,被罚者所受的刑罚大部分是通过军事武器和工具来实施的,因此有了「刑起兵」「兵刑一道也」的说法。
战国的《墨家》,明确地记载了:对城民违法行为的严厉惩罚;汉代班固的《刑法志》中,则将军事事务、军事训练等作为刑罚史的组成部分加以论述;宋代王拱辰上书仁宗时,更道出「赏罚者,朝廷之所以令天下也」......这些都在强调古代军事文化与社会日常生活层面上的结合与不可分离的关系。
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决策倾向
军事文化,是一种战略文化,其中包括决策过程,它超越了军人的具体行为,包括那些在战略选择中所进行的知识积累与传播,并在民事和军事层面,基于这些论述验证其所处的位置,检查其既有的状况
古代军事史中,实战派武人和持儒家理念的文人,在战略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特别是军事决策中,有着数千年的争论。这些争论滋生了众多处于持续互动和变迁状态的因素,使得军事文化在不同朝代、不同年代展现出不同的面向。
唐代皇帝、来自边防重镇的李渊,面对朝廷大臣的建议时,多采用有边疆实践经验的官员的谏言。而晋代陆机,虽从文官升为主将,却因为统治者让他担任他不能胜任的军事职务,而在临终前改戎装为文人衣冠。来到宋代,文官出身但多次参与军事活动的范仲淹,更以其独有的战时价值博得对手的推荐......不同的统治期间,界定军事文化的因素一直在变。我们很难一口断定某个朝代有怎样的战略文化,甚至同一位统治者在不同时期都可能持有不同决策偏好......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地检视武人与文人、民事与军事、战争与社会的结合与互动,然后一一辨识。
有文无武,是迂儒;有武无文,是匹夫
军事文化,可以被理解为一套价值观,它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战争和军事组织的态度......军事文化,指的是一种美学和文学传统......
无论是价值观的界定,还是美学文学对军事事件/人物的展现,文人与武人都有截然不同的视角。但文与武,却并不是对立的两面。就算是崇文抑武的宋代,武将与文官间存在着严苛的区隔。可是,以学术成就著称的柳开,也多次被任命为军事指挥官;范仲淹更是突破了文臣武将之间的文化衔接。文武之间的鸿沟,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既然,文官与武将并非对立阵营,他们生活的文化圈也不可能封闭。以经历几次极为重要的军事行动的明朝为例,当时很多武官经常且广泛地参与文人文化活动,如戚继光等大将都有诗集留存;文官们也撰写军事经典评论、书写军事题材作品,甚至还有不少文人热衷收藏刀剑。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横跨两千多年,以14个上下相承又各自独立的议题,展示了古代中国军事与社会、政治、文学和艺术等诸方面的互动,包括民间和军事领域的历史联系、知识对军队的影响、政治和军事行动的结合、对外关系的军事文化等等领域的史料分析和解读,阐释了复杂且多样的古代军事文明;并以与我们迥异的视角,研讨型地回答「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到底是什么」,读来颇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