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困在热搜里:被制造的“共识”,强化信息茧房
专家谈困在热搜里:被制造的“共识”,强化信息茧房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热搜榜单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当热搜机制被不当使用时,不仅会强化信息茧房效应,还会扭曲公众对事件的认知。本文将探讨热搜机制如何影响公众认知,并提出构建积极公共领域的建议。
社交媒体热搜的双刃剑效应
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热搜榜强化事件在网民头脑中的重要性排序,进行议程设置,形成意见气候,在引导舆论生成、演化、消弭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然而,社交媒体平台的这一议程设置权力如果被不当使用,例如平台或编辑人员对热搜榜单进行非正常的人工干预,就会使榜单反映的某些议题的公众关注度、观点分布严重偏离网上舆论生态的真实分布状态,导致个人层面的信息茧房与认知偏颇,还会出现有价值、建设性议题被人为“拔高”的假热点冲淡、掩盖的情况,造成社会公众注意力资源浪费和公共信息环境的扭曲变形。
人为干预热搜带来的意见扭曲
据2023年上半年微博热搜趋势报告,社会热点仅占30%,其余是40%的娱乐热点和30%的垂直类热点,微博热搜用户年龄段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微博热搜作为倦怠社会的“技术多巴胺”,以圈群化的信息形成了不同的信息流。部分年轻人沉浸在娱乐或琐碎信息中,远离有价值的公共议题,强化对部分议题的刻板印象。因此,热搜的意义可能不在于信息本身,而在于信息是如何通过用户画像、热搜榜单和社交圈层等因素进行精准化推送。
微博热搜的算法是综合根据搜索量、发博量、阅读量、互动量等数据指标,建立起搜索、讨论、传播的热度模型。不过,这一客观指标背后也可能存在基于流量逻辑和注意力经济下的操纵,例如有研究发现微博等平台以非正常方式干预热搜,助长公众对某些特定议题的特定认知,强化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
在热搜机制对公共空间的解构后,下一个问题就是,热搜又是如何通过这种“信息茧房”来影响人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信息茧房”这一假设目前还需要从学理层面进行操作化验证,不过这一隐喻方式却契合了互联网环境中用户的认知基模和网络行为习惯,为我们批判性思考平台和用户的关系提供启发。
进一步来讲,信息茧房对个人来说是一种隐形的认知竞争策略。个体更多接触符合自己观点、认知和喜好的信息时,可能陷入认知闭合的过程中,减少其他信息的摄入。个体为了消除模糊状态的压力和焦虑,会进行信息的“夺取”,以快速做出判断。在信息夺取后,认知闭合程度比较高的个体,可能会固守其在夺取期的判断,面对新信息时较为“闭合”,这一阶段也被称为认知闭合的“冻结”阶段。
比如热搜榜单尤其是好友热搜榜,基于个人的认知观点与圈层匹配信息,可能导致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过早的闭合,减少对其他观点的摄入。此外,微博对于热搜榜单的非正常干预,可能会影响个体对事件的价值判断,也可能加深刻板印象,影响群体决策。
特别是如果社交媒体平台对热榜的人为干预长期遵循某些议题偏好和价值倾向时,就会对整个社会的公共信息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舆论环境形成特定方向的持久性扭曲,与客观现实严重偏离,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和后果。
构建积极的公共领域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社会个体在同一空间中实现对话,成为可能。如何实现理性、健康、开放和明亮的对话,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传播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关照也正在于此。
公共领域的特征是开放性、公共性和理性与交往理性。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模糊的网络空间中,探讨如何进行明亮的对话,还需要将许多因素纳入其中,例如平台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以过程性、系统性的和协同性观点来看待公共领域的协商对话。以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为例,情感既可能是一种社会的泄压阀,形成了群体中的情感共振和关系认同,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维护;而另一方面,情感也可能成为后真相时代情绪动员的刺激源。在此基础上,明亮的对话还意味着自由平等的交流社区,允许多种信息、意见和观点同时存在,在这一社区中用户遵循共同的交流原则和交流规范,媒介信息具有平等的可见性,商业利益让位于公共利益等。
以微博热搜榜为例,微博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舆论影响和社会动员能力,因此在其上构建积极的公共领域,应秉持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原则,需要将公平、公正、公信、公心这“四公”原则,以及客观、准确、透明等价值原则,嵌入榜单的技术机制和人工编辑之中,以社交热榜推动舆论生态健康发展,展现社会公众真正关心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价值的公共议题。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作者喻国明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