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心身医学新进展:何裕民教授详解肿瘤综合干预五大阶段
肿瘤心身医学新进展:何裕民教授详解肿瘤综合干预五大阶段
近日,以“中西合璧·守护心身”为主题的大型高层次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及各地成功举办。会议汇聚了国内外近百位顶级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消化、肿瘤、皮肤、妇科、心血管等各科常见心身疾病的诊疗方法。
原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会长、资深心身医学及肿瘤诊疗专家、中国心身医学终身成就奖得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在“肿瘤心身论坛”上作了主题报告,引起了线上线下参会者的热烈反响。何教授以自身半个世纪的肿瘤诊疗经验告诫说,肿瘤有效纠治必须心身兼顾,且时时将心身有效兼治放在重要位置。要做到这一点,需注意以下几点:
肿瘤心身综合干预的新认知
何裕民教授指出,在肿瘤的认知上,我们需要转变观念。
首先,癌症在许多情况下应被视为一种慢性病,即使是晚期、难治性癌症,也应努力通过综合手段促使其转化为可控制的慢性病。
其次,临床中存在大量惰性癌,如肺的磨玻璃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对这些情况应密切观察,而非盲目采取激进的治疗手段。
从进化医学角度看,癌症存在“钟摆样效应”,即在适当条件下,癌症的进程可能逆转或停滞。因此,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癌症逆转或稳定,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
此外,何教授还提出了“同花顺理论”,即癌症的发病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有效控制癌症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实现多环节的综合干预。他强调,对付肿瘤不应仅局限于抑杀癌细胞,调整患者的周遭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注重心身机能的微调同样重要。
心身综合应对癌症的五大阶段
何裕民教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其关于中西医结合心身综合应对癌症的五大阶段理论:
- 倡导癌症只是慢性病:改变公众对癌症的恐惧心理,树立癌症可防可控的信心;
- 极力主张癌症的综合调控(以“八字方针”为核心):从认知、医学、药物、心理、饮食、行为纠治、社会支持、环境优化等多方面入手,实现癌症的全面管理;
- 总结出“抗癌力”理论及其模式:强调发挥患者自身的内在潜能,通过心理调适、生活方式改变等手段提升抗癌能力;
- 倡导智慧治癌:在癌症治疗中,不仅要有丰富的治疗手段,更要有合理的治疗策略,学会排兵布阵,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 需强化人文关爱及叙事医学: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施以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讲演中,何裕民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医药在肿瘤心身综合干预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优势,能够针对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在癌症治疗中,中医药的早期介入、综合应用、个性化调整可以显著提升疗效,促进康复,控制转移及复发。
“预期管理”与肿瘤康复18法
基于40余年的临床经验,何裕民教授归纳出首要的是善于让患者自我作出有效的“预期管理”。何教授认为,对肿瘤及慢病患者而言,有效的预期管理能够激发患者的康复信心,其重要性甚至超过具体的药物治疗。通过合理的预期设定、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手段,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进程。
此外,何教授还介绍了“肿瘤康复18法”——一套系统的心身综合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调整、情绪管理、生活方式改变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患者全面调整身心状态,实现癌症的康复与预防。
何裕民教授的讲演激起了线上线下听众的热烈反响。参会者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高水平、有丰硕成果的学术交流会。许多专家学者就报告中的观点展开了深入讨论,认为何教授提出的肿瘤心身综合干预理论不仅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而且代表了中国特色医学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此次肿瘤心身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心身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进展,更为全球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未来,随着心身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相信肿瘤心身综合干预将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