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选择是如何塑造人生轨迹的?“有意义”意味着什么?
人的选择是如何塑造人生轨迹的?“有意义”意味着什么?
《生活中的意义》是美国著名哲学家苏珊·沃尔夫的代表作,探讨了"有意义的生活"这一哲学命题。本文选编自该书,深入分析了"有意义"的内涵,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个人的选择是如何塑造其人生轨迹的
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给他解释,却茫然不解了。"
许多哲学家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一切哲学中最深刻、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哲学中最为含糊不清的问题之一。本书以分析哲学的方法,对"人生意义"的内涵做了抽丝剥茧的阐释。
很多人会在生活的某个阶段或某些时刻为人生的意义而感到迷茫,比如在生活发生巨变的时候,在郁郁不得志之时,甚至在某个稀疏平常的夜晚。这是一种古老而经久不衰的迷茫,也是一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对的困境……
作者用轻松耐读的语言告诉我们:在个体的生活中,依然有某些东西可以使得人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一位70岁的美国读者这样评论此书:"这本书非常值得阅读。普林斯顿大学的新生被要求阅读这本书,以便他们在选择职业之前思考一个人的选择是如何塑造其人生轨迹的。至于我,一个70岁的老人,我发现这本书对我反思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深刻的帮助。"
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学术界中的哲学家很少讨论有意义的生活。神学家或治疗师,以及那些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但又无法确定原因的人,更有可能使用"有意义的生活"这一短语。人们有时候会抱怨自己的生活缺乏意义;他们渴望获得意义,努力寻找意义。此外,人们有时候也会认为别人正在过着非常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或羡慕之情。意义通常与某种深层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渴望获得意义,这通常意味着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空虚或很浅薄。另外,一个人在临终之时或者在他想到自己终有一死的时候,往往也会对意义产生兴趣。当"有意义"这个词用来描述某种生活(或用来描述某种生活所缺乏的东西)时,它会让人联想起某种东西,但我们并不清楚这种东西是什么,也不清楚这个词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会或想要让人联想起同一种东西。
虽然接下来我会解释"有意义"意味着什么,但我并不打算主张人们一直都在以相同的方式使用这个词,也不打算主张我为"有意义"所提供的解释在所有语境下都可以用来替代这个词。另一方面,我确实相信很多关于意义的讨论都是为了捕捉同一个抽象概念,并且我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与"有意义"这个词的很多用法都非常匹配。而且无论我对"有意义"的看法是否捕到其他人在使用这个词语时所表达的意思,这种看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学价值,因为它关注的是一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的重要方式;或者也可以说,它关注的是这样一种价值:我们不仅有充分的理由希望我们自己和我们在乎的人都能够实现这种价值,而且我们既不能把这种价值归人或还原成幸福,也不能将它归人或还原成道德。根据我想要提倡的意义观,如果一个人爱某些值得爱的对象,并且以积极的方式参与跟这些对象相关的事情,那么他的生活就有意义。然而,"爱"和"对象"这两个词在某些方面会产生误导作用,而且很遗憾,"以积极的方式参与"也是含糊不清的;此外,说某些对象(而不是另一些对象 )"值得爱",也可能会引起争议。但与其通过逐一解释这些词或短语来澄清我的观点,不如让我试着用其他词语来描述我的观点,把我的要点展示出来。
我的意义观(或者说我正在探究的这种价值)最独特的地方也许在于,它包含了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并且这两种要素以适当的方式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爱"至少有一部分是主观的,牵涉到态度和感受。然而,由于我坚持认为那个必不可少的对象必须"值得爱",所以我的这种意义观又牵涉到客观的标准。为了给某人的生活提供意义,他所爱的对象必须值得爱,这暗示了并非所有对象都值得爱。而且关于某个对象值不值得爱,主体自己所做的判断未必更值得信赖。或许有人会这么来解释我的观点:根据我的观点,当主观的吸引力与具有客观吸引力的事物相遇时,意义就产生了。
从本质上讲,我的观点是:只有当一个人相当深人地在乎某个(或某些)事物的时候,亦即只有当他被某个事物吸引、对它产生兴趣、为它感到兴奋并投入精力的时候,或者用我之前的话来说,当他爱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与这种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事情都感到很无聊,或者觉得它们都与自己无关。然而,如果个人把精力投入到毫无价值的对象或活动上,即便他非常投入,他的生活也不会有意义。假如有人爱抽大麻而且会抽一整天,或者爱玩没完没了的填字游戏,并且他很幸运,能够无拘无束地沉迷于此,但这些活动并不会让他的生活因此变得有意义。最后,这种意义观还明确规定,主体和吸引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关系。说意义牵涉到以积极的方式参与跟爱的对象(同时也是值得爱的对象)相关的事情,这是为了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仅仅被动地承认某个对象或活动的价值,还是仅仅对这种价值形成积极的态度,都不足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意义。我们必须能够与自己所关注的某个有价值的对象建立某种关系:必须能够去创造它、保护它、促进它、尊重它,或者更广泛地说,能够以某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支持它。
亚里士多德最广为人知的一点是,他使用了"共识法"来捍卫道德主张和概念主张。他所说的"共识"(endoxa)指的是"那些被每个人或大多数人,或者被有智慧的人所接受的东西"而这种共识则被他当作探究的起点。如果一种观点能够解释这些共同的信念并为它们提供支持甚至能够使这些信念相互协调,那么这就是一个对这种观点有利的论证。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可以将我的观点看作是把另外两种更流行的观点结合或融合在一起:这两种观点经常会被人们用来解释生活中的意义,至少会被用来解释美好生活所包含的要素,有时候甚至是关键要素。
第一种观点告诉我们,你做的事情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做你热爱的事情。不要仅仅因为某件事情符合别人对你的期待,或者大家一直以来都认为它有价值,或者没有更好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就习惯于做这件事,甚至被这件事所困住。你要找到你的激情。找到让你兴奋的事情,然后努力去做这些事情。
第二种观点认为,为了过上真正令人满意的生活,我们需要参与到"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当中。把"比自己更大"当作是在说我们想要帮助或参与的那个群体或对象的规模,这可能会产生误导作用,也可能是不恰当的。但把这个说法当作是在以隐喻的方式向我们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参与到某种其价值独立于我们自身的事物当中或者为它做出贡献,并不是不合理的。以这种方式来理解,第一种观点( "找到你的激情")可以理解为是在提倡某种与我支持的意义观所包含的主观要素相类似的东西,而第二种观点( "成为比自己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则是在敦促我们要满足客观条件。
人们有时候会使用与"意义"相关的词汇来表达这两种更流行的观点,而且我们可以从"意义"这个词的日常用法中找到支持这两种观点的依据。例如,当一个人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时,他之所以会担忧或抱怨自己的生活缺乏意义,很可能是因为他对主观方面的生活质量感到不满。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在主观方面缺少某种益处。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很空虚。因此,他渴望找到一些事情来填补这种空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感到充实。
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考虑其他人的生活时我们之所以往往会认为有些生活特别有意义,另一些生活则没那么有意义,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同的生活具有不同的客观价值。如果我们要为有意义的生活寻找典范,哪些人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呢?也许是甘地、特蕾莎修女、爱因斯坦或者塞尚。而西西弗把一块大石头推上山,仅仅是为了让石头再次滚下山,并且他注定要没完没了地重复做这件事,因此他的生活是无意义的生活的一个典型例子。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些例子,似乎依据的是这些人的活动所具有的价值(或所缺乏的价值),而不是他们在主观方面的内在生活质量。
由于我所倡导的意义观把这两种流行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就此而言,它可以看作是对这两种观点的部分肯定。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一些正确的地方,但也都遗漏了一些关键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要相信这些观点中的某一种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模棱两可的。它可以理解为是在追问:"为什么我们要相信这些观点中的某一种对'有意义的生活'这个短语提供了正确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解方式,这个问题似乎是在探究:当人们讨论的是"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语言中的意义")这样的话题时,我们正在考虑的这些观点当中,是否有一种观点捕捉到某种属性、某个特征或某组条件,从而与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对"有意义"一词的大多数用法相吻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察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是如何使用这个词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考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与意义相关的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意义的存在是为了消除什么样的担忧?以及人们普遍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的典范,而什么样的生活则是无意义的生活的典范?然而,我在前面已经提到,我怀疑当人们自然而然地讨论有意义(和天意义)的生活时,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诉诸的未必是同一个可被清晰界定的概念。无论如何,比如何使用"意义"一词更重要的问题是,美好的生活应该包含哪些要素。毕竟,当治疗师、牧师和励志演说家告诉你要么就去"找到你的激情"要么就去"为某种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做贡献"的时候,他们是在提供关于如何生活的建议。因此,比起追问"这些观点中哪一种(如果有的话)为'有意义'这个概念提供了可信的解释"更重要的是追问"既然一种充分成功、健全的(fourishing)美好生活包含了某些独特的关键要素,那么这些观点中哪一种(如果有的话)找到了这些要素"。
然而,要把概念问题和规范问题分开,仍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别人强烈建议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激情,或者要为比自己更大的事物做出贡献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想要回应一系列的担忧,这些担忧会比"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个宽泛的问题所表达的担忧更加具体。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担忧是什么,就无法正确地解释他们的建议,更无法正确地评估这些建议;而如果我们不在探讨的过程中(至少偶尔)使用"有意义"这个词,那么就很难唤起那些与我们的反思相关的直觉,也很难捕捉到相关的观念和感受在此之前,我已经指出:我们意识到有某种价值既不能还原成幸福,也不能还原成道德,而且人们只有通过爱某些值得爱的对象并且以积极的方式参与跟这些对象相关的事情,才能够实现这种价值。我把自己的这种观点当作是这些更流行的建议的改进版本或替代方案;而为了表达我的这种观点,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把我所说的那种价值与"有意义"这种价值等同起来。我希望这样做不会造成任何危害。只要我们敏锐地觉察到,在探究"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目标"这一问题时,可以把"应该如何理解和应用'有意义'一词"这个问题给过滤掉,我们就能够小心翼翼地确保我们没有回避实质性的问题。
"有意义"这个概念为何重要
我们可能会想到这么一个答案:即便我们无法以更系统或更确切的方式来讨论"有意义"这个概念,但明确地把有意义的生活当作一种值得向往的生活目标,这或许也会让我们更有可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虽然我们缺乏一个好的哲学理论来解释哪些计划、活动和兴趣具有非主观价值,因此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意义,但毕竟我们在实践中并非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提及"有意义"这个概念至少可以提醒人们去留意他们的生活在这方面是否(或看起来是否)令人满意,而这或许足以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然而,我不会太重视上述这种主张。许多人--也许是大多数人--都在努力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但他们从来没有明确思考过"意义"这个观念。此外,仅仅让那些过得没那么有意义的人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存在这种不足之处,通常并不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如果我们的生活或我们的学生和孩子的生活因为思考"有意义"这个概念而变得更有意义那么这种思考很有可能是通过某种间接的方式起作用的。抽象地思考有意义的生活所带来的直接益处往往是一些智识方面的益处。具体来说,关注"有意义"这一范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自身,并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评估某些核心兴趣和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事实上,我认为对"有意义"这个概念的思考所具有的大部分价值都来源于思考"有意义’不是什么。在上一次演讲的开头,我说过有意义既不是(不等同于)幸福,也不是(不等同于)道德。如果我们意识到有意义的生活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东西,是我们希望自己和其他人都能够拥有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除了幸福和道德(即便把这两个范畴加在一起),生活中还有其他值得追求的东西。这至少意味着,当一个人选择花时间去做一些既不会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不是道德上最好的事情时,他并不一定是非理性的。
此外,如果我们意识到有些事情虽然不会对幸福或道德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值得去做,那么这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幸福"和"道德"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方式。
正如我在上一次演讲中所提到的,无论是从道德还是从自利的角度来看,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缺乏合理的依据。比如说,我选择去医院看望我的朋友、去学习哲学或者去烘焙一份精致的甜点。如果用来理解我们的理由和行动的概念框架只承认自利价值和道德价值,那么我们将不得不使用这两个范畴来理解这些选择,否则就必须认为这些选择都是非理性的或错误的。然而,考虑到这些活动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我们很难确定这些活动是否符合我的自我利益。但另一方面,认为这些活动在道德上有价值,尤其是认为它们在道德上比其他替代方案更好,这看起来是在以一种自视甚高且站不住脚的方式来夸大这些活动的价值。只要我们觉得我们必须用"幸福"和"道德"这两个范畴来为自己的行为提供解释和辩护,我们往往就会扭曲自身所拥有的那些兴趣的性质及其重要性,或者用一些对自己明显更有利或在道德上更令人钦佩的计划来取代那些兴趣。
有人可能会说,这里的问题跟这样一种想法有关:我们的行动和选择需要有充分合理的依据。可是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去做某些事情,仅仅是因为我们想要这么做,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正当理由,难道这么做就有问题吗?确实没问题。但是把我刚刚提及的那些活动仅仅看作是一些任意的偏好,这也是一种误导,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贬低那些活动。事实上,我之所以做那些事情,并不仅仅是因为我想要那么做。尽管我确实想要做那些事情,但我是有理由的。我之所以去看望我的朋友,是因为我的陪伴可以给他带来帮助,至少可以让他知道他的朋友很关心他(也有可能我去看望他的时候,已经知道他处于昏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只是为了向自己表达对他的关心);我之所以去学习哲学,是因为它很有趣而且还能拓展思维,或者是因为--就我个人而言--它可以帮助我做好我的工作;此外,我之所以去烘焙食物,是因为我为自己的烘焙技能感到自豪,我热爱美食并希望与他人分享我对美食的热情。
诚然,在这些行为中,至少有一些行为具有公认的道德价值,而且在道德上会优于其他对我同样有利或更有利的行为,并且都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我的幸福--能够去做我自己所选择的事情至少会让我获得某种满足感。然而,无论从道德还是从利己主义的角度来看,都无法捕捉我对这些行为的看法,如果我们只从这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些行为,那么我们将看不到它们在我的生活或其他人的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这些情况下,我之所以会那么做,既不是为了我自己,也不是为了全世界;既不是出于责任,也不是出于自我利益。恰恰相反,我是被我的朋友、哲学和美味的巧克力蛋糕"这些特定事物的价值所吸引的。而这些"对象"的价值都来自我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不管我是否喜欢或在乎这些"对象",甚至不管我是否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它们都是好的、有趣的或值得追求的。但这些价值确实对我有亲和力(或者也可以说,它们对我有主观的吸引力),所以我才会去回应它们。
理解这一点之所以很重要,部分原因在于:正如我已经说过的,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认可这些兴趣和活动,而不会扭曲它们的价值特征。此外,也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正确地理解自我利益和道德,并且正确地理解这两种价值及其所界定的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发挥以及所应当发挥的作用。
本文完
生活中的意义
[美]苏珊·沃尔夫
部分目录
……
一、生活中的意义
虚假二分
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充实论
超越自我论与二分论
捍卫适宜充实论
二、"有意义"这个概念为何重要
关于客观价值的问题
谁说了算?精英主义的危险
两种独立于主体的价值
价值的形而上学难题
"有意义"这个概念为何重要
意义与自我利益
意义与道德
客观价值观念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