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棣如何实现逆袭,战胜兵强马壮的侄子朱允炆?
靖难之役:朱棣如何实现逆袭,战胜兵强马壮的侄子朱允炆?
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面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强势削藩,深感危险临近的他,打起“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造反。客观来说,战争一开始,朱棣实力是完全弱于朱允炆的,但他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顺利夺得帝位,建文帝不知所踪,留下了千古谜案。那么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中,朱棣为何能够由弱变强,最终成功实现逆袭,登上了九五之尊的至高宝座的呢?
朱棣剧照
建文帝削藩过于急促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深感来自他这些藩王叔叔们的威胁,尤其是北方这几个兵强马壮的叔叔,个个耀武扬威的,根本没把他这个少年天子放在眼里,因此,朱允炆在初来乍到、根基维稳之际,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就匆匆开始了他的削藩之路,短时间内,周王、代王、湘王等人,要么被废为庶人,要么不堪受辱自杀。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建文帝如此雷厉风行的削藩之举,造成了一个极坏的影响,那就是打草惊蛇,他的行为,给了朱棣一个极大的启示,朱棣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削藩的深入,危险也逐渐向自己逼近,如果自己再没有动作的话,自己这些兄弟们的结局终将落在自己头上,到时候只怕连做庶人的资格都没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更何况自己对皇位也是觊觎已久,因此,朱棣这才匆匆起兵造反,可以说,是建文帝的急促削藩才导致了朱棣的匆匆造反,如果朱允炆先选择隐忍,首先稳固好自己的帝位,然后谋划得再周全一点,或许朱棣的造反就不会成功了,甚至到那时,朱棣或许就已经无力造反了!
靖难之役
双方人才资源悬殊过大
洪武中后期,疑心病过重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稳固朱家王朝的统治,大肆屠杀开国元勋,开国功臣们几乎被屠戮殆尽,导致建文帝时期,朱棣起兵造反时,朱允炆几乎无将可用。反观朱棣方面,文有堪称当世第一谋士的姚广孝,武有朱能、张玉、朱高煦、朱棣本人……人才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个顶个的当世良才,这就使得朱棣在人才方面占尽了优势,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建文帝用人不当,所托非人,错失良机
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首先启用了明朝开国老将——长兴侯耿炳文,这个耿炳文虽然是洪武年间仅存的开国元勋之一,但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和朱棣几次交手下来,成效甚微,这让朱允炆深感战争胜利遥遥无期,对耿炳文大失所望,让青年将领李景隆替代了耿炳文,犯下了此次战争中最大的错误。
李景隆剧照
这个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李文忠之子,家学渊远,按理说,应该是有两把刷子才对,可李景隆在整场战争中却生动地展现了何为虎父犬子。自李景隆上任以来,不论他在兵力上如何占优,可就是没打过一场像样的的胜战,几乎都是被朱棣追着撵着暴打,同时还完美地为朱棣当了一回运输大队长的职务,整天疲于奔逃的他,将大批大批的军用物资毫不吝啬地都留给了朱棣的军队,致使朱棣的实力不断得到增强,等到朱允炆反应过来,总算将军队正确地交到了盛庸手中,可此时,朱棣羽翼已成,白白错失了歼灭朱棣的最佳时机。
朱棣剧照
建文帝侥幸心理使得朱棣多次死里逃生
不可否认,朱棣是历尽千难万险才最终成功夺得天下的,在战争期间,他也多次身陷险境,但却都能够化险为夷、死里逃生,这其中,除了燕军官兵能征善战之外,和朱允炆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是有直接重要联系的。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似乎对他这个造反的叔叔还不死心,还心存侥幸心理,还企图以亲情感化朱棣,因此,在将领出征之前他都要反复交代领兵将领,让他们千万别让他背上杀害叔叔的骂名,他的这道命令让将领们也是莫名其妙,又让我们去打人家,却又不允许伤害人家,这是何道理?从这道命令中,他们看到了将来叔侄和解的可能性,因此,这些将领在与燕军的战争当中多少有点投鼠忌器,使得朱棣在整场战争中多次死里逃生,最终养虎为患。
朱棣和谋士道衍和尚剧照
双方心理上的差距导致在战争中的表现截然不同
朱棣起兵造反,虽然打着的是“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但不论是朱棣还是燕军各级将士,都很清楚,自起兵之日起,他们就都被牢牢地打上了反贼的烙印,他们已经退无可退,失败了,就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成功了,就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反观建文帝的南军,他们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对于他们来说,胜利了,最多也就是加官进爵,失败了,无非也就是解甲归田,实在不行,他们还可以投降朱棣,谋得一官半职(事实上,最终确实也有很多人投降了)。从双方心理上的截然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燕军来说,他们是为生存而打仗,他们已无退路,只能拼死一搏;而南军却是当兵拿饷,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打仗,为了几两银子而拿命相博,似乎没那个必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作用下,战争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朱棣正是在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推动下,才能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实现逆袭,成功打败兵强马壮的侄子朱允炆。他的胜利,看似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