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M 2024|陆清声:血管疾病诊疗的精准智能微创之路
NVM 2024|陆清声:血管疾病诊疗的精准智能微创之路
血管腔内技术自其诞生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极大地推动了血管外科领域的革新。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血管外科从“腔内时代”未来向什么方向发展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陆清声教授提出了“精准智能微创”这一概念。
2024年6月7日,在首都北京举办的“2024新血管大会(NVM 2024)”期间,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的陆清声教授就“血管疾病诊疗的精准智能微创之路”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从精准智能微创时代的诊断与评估、血管腔内治疗以及术后治疗和随访这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精准智能微创时代的诊断与评估
精准精细的影像学检查:精准智能微创时代,对影像学的要求会更加精细。不仅是距离的精细,智能化到在术前就可以预判支架移植物放置后的牢固度、密封性和潜在危害性等等而且对于血管壁的钙化、血栓及弹性等都需要更精准的评估。
精准智能的综合评估:精准智能微创时代的诊断与评估已不仅满足于形态学上的精准,而同时要求对血液流动性的精准与智能判断。不仅精准显示血管壁的运动,还可显示血流的脉动。血管腔内术前评估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步骤。血管腔内术前融合性精准评估与测量,涉及医学影像技术、计算流体力学、生物材料模型、计算固体力学融合等几个关键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医生能够在术前对病变血管进行更为精确的评估和测量,为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风险以及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术前“量体裁衣”精准智能评估:建立在精准诊断基础上,在实施真实治疗之前,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模拟治疗并根据模拟结果进行调整,通过数据及学习,达到智能化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精准智能微创时代的血管腔内治疗
在精准智能微创时代,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发展:
(1)精准高清地图:图像融合技术
图像融合技术在血管腔内治疗中的应用场景广泛:
a. 人机协同手术:为医师提供更细致的朝向和位置信息,辅助进行更安全的协同手术。
b. 手术教学模拟:通过展示手术操作,提高教学和培训效果。
c. 器械研发与设计:在新器械设计过程中进行修正与改良,为研发和评估提供有效的反馈。
d. 手术导航:引导介入器械,实现精准定位和操控。
(2)血管腔内器具的识别、跟踪与导航
在手术中,通过结合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球囊或旋切器械,实现更精准的识别和导航。这使得医生能够明确如何穿过闭塞段,去除斑块,以及去除哪一块,避免了仅依靠DSA或X线盲目操作的局限。
(3)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
血管外科介入机器人技术目前相较于骨科和眼科机器人存在发展相对滞后,面临多项技术瓶颈:它们还不能适应多种商品化的血管介入器械,如导丝、导管、球囊和支架;无法独立完成血管腔内手术的所有步骤;应用范围限于特定疾病,未能普及至主动脉、外周血管等多类疾病;且在冠脉治疗中,仅能执行部分操作,未能实现支架释放等关键步骤。这些限制指出了血管外科介入机器人在实现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海长海医院通过与大学、公司的合作,致力于研发能够适用于多种血管腔内器械、通用各类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并完成全程手术步骤的机器人。该合作项目自2010年提出概念,经过多年的合作和自筹资金,于2016年成功完成动物实验,并在2021年实现了世界首例腹主动脉瘤机器人腔内修复术,并在之后完成了世界首例髂动脉狭窄和冠状动脉狭窄的机器人腔内支架成形术。
(4)机器人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机器人首先要实现自动化,目前上海长海医院开发的介入机器人技术已实现半自动化,体外操作全自动化,并朝着体内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代表了技术进步的更高阶段。通过融合术前模拟、力反馈、视觉反馈以及手术程序数据库和操作自我学习,机器人将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为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5)向智能化迈进,超越人
在实现血管腔内介入器械操作的高度自动化、操作流程的辅助自动化以及器械改良以适应自动化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全面自动化的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室。发展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目的在于利用机器人技术超越人类在手术中的局限性,以实现更精准、更稳定、更智能的治疗效果。
精准智能微创时代的术后治疗和随访
在精准智能微创时代,术后治疗和随访的方法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和便利性:
远程监控: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使得心率及血压等可实现远程监控。
便捷随访:电子档案的建立及云记录,可以使随访和监测更加连续和便捷。
慢病管理:患者伴随多种慢性病,合并多个部位的血管疾病。信息网络的发达可以使整合多个专科医师更为容易,从而出现以患者为中心,多专科医师参与的共同慢病管理及随访模式。
终身随访: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精准智能微创时代,应该逐步消除失访,而且随访可实现终身化。
精准用药:对于术后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基因检测药效差异研究使得血管疾病术后治疗更加精准。
智能提醒:术后复查结果的变化与远期效果的大数据分析可以使对预后的判断智能化,智能提醒随访密度及节点。
智能决策:指导复查节点发现异常时的处理策略。
长海医院开发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智能随访平台,专注于解决术后患者的问题咨询、康复疑惑、诊疗进展和院后健康管理等核心诉求。该平台提供专业医生在线指导、患教内容自助解答、病史整理储存及快速联系医生等服务,同时医生可以通过它与患者进行线上沟通,实现线上患者管理。此外,平台还整合了远程监控、连续健康监测、AI即时响应、多态分析总结和智能提醒等先进功能,以智能化手段辅助医生在患者发现异常时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决策,提升了患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
新思想的涌现源于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数字化、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这些技术革新自然地被医学界所采纳,造就了血管疾病的精准智能微创治疗时代的到来。因此,医学领域必须紧跟科技的步伐,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及时进行战略规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实践与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链的巨变,患者将享受到更高质量、更精准、更安全的医疗服务。